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サイト内検索
カートを見る
ログイン ヘルプ お問い合わせ
トップページ 輸入書 国内書 輸入雑誌  
本を探す 検索   ≫詳細検索
詳細情報
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 精装
〔美〕高彦颐 著 詹镇鹏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05月
コード:479234   330p  25cm ISBN/ISSN 9787100196123
 
価格 10,428円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カートに入れる
作为中、英文学界首部以文房用具之砚台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此书处理时段虽集中在康熙中期至雍正年间(1680年代至1735年),却主旨宏大。诚如高彦颐在〈导言〉指出,砚台除去研墨的基本功能外,兼具多重角色:收藏品,父子、男性友人相赠之礼,镌字刻铭的纪念信物。透过功能延伸,砚台被赋予「斯文」之意义,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类男性精英主体的物质性象征。由于砚台总令人联想起士人形象和菁英文化,作者征引《孟子》中的“四民”(士农工商)理想制度,指出砚的制作者,即工匠(craftsmen)或手工艺者(artisans),总旁落于士人的书写文献,希望借此研究修正儒家传统“重道轻器”的倾向。作者指出,中国儒家传统千百年来贬低工匠的根深蒂固之观念,是工匠长期在文献记载中缺席的主因,很大程度上导致学者难以对该群体展开研究。基于上述动机,作者在本书结合传世实物和文献史料,重构处于革新期的清初制砚业,并以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作为核心个案,还原当时琢砚工艺及鉴藏市场的历史面貌。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五个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

目录
不合时宜的慢书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紫禁城造办处:皇帝、包衣、匠役
新技术官僚文化
陶人之心:唐英和沈廷正
康熙朝宫廷的设计大师:刘源
刘源的跨媒材龙纹
“内廷恭造之式”
雍正对造办处的改造
工匠和皇帝:内廷样式的缔造者
雍正治下的砚作
宫廷和地方之间:帝国宣传的局限
第二章 肇庆黄岗:砚工
灵砚和书写
采石的工具
工匠的识字问题
勘探和采石的专门知识
士人:石工知识在北宋的文本化
米芾:打造权威的鉴赏家
清代考据学:外省目击者重来端州
本土专家的自我展现
重访石工
第三章 苏州:女工匠
专诸巷
顾家父子
出师
作品群组
定制过程
技艺等级
镌字
款识
杨氏兄弟
董沧门
造访顾二娘
第四章 从苏州至全国:顾二娘的超品牌
杏花春燕图
地点、媒材和超品牌
顾二娘典型砚样
富立体感的砚
王岫君的文人山水
量产的菌砚样
铭文格套
从超品牌到神话
女性在父系家谱上的缺席
顾二娘与清初制砚之革新
第五章 福州:藏砚家
福州藏砚圈与《砚史》
藏砚在宋代的起源
玩砚与士人男性特质
建立一批收藏:家传
市场中的实用专业知识
现代性和新奇性
赠砚
无形的传家宝
结语:文匠精神
实践文匠精神
金农和高凤翰
从士大夫到工匠型学者
文匠的性别问题
附录1 清初文献记载的顾氏砚总录
一、大致年代确定者
二、年代不详者
附录2 各大博物馆藏带顾二娘款砚
附录3 福州赏砚圈成员
附录4 林涪云编辑《砚史》的版本史
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砚”:读高彦颐《砚史》
译者后记
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東方書店トップページへ
会社案内 - ご注文の方法 - ユーザ規約 - 個人情報について - 著作権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