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サイト内検索
カートを見る
ログイン ヘルプ お問い合わせ
トップページ 輸入書 国内書 輸入雑誌  
本を探す 検索   ≫詳細検索
詳細情報
中國史新論 醫療史分冊 /中央研究院叢書 精装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5年06月
コード:402148   574p  24cm ISBN/ISSN 9789860448542
 
価格 8,250円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カートに入れる
商品簡介作者簡介序目次書摘/試閱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強調:
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
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

醫療史在中國史研究中,一向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199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杜正勝先生主導下組成「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以史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向,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嗣後更在1997年正式創設「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走出一條「另類醫療史研究」的大道,因此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
這個聚焦於社會史視野的中國醫療史有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用意在發掘歷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在政治、經濟與制度的骨幹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相較於醫家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臺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這本論文集除了呈現臺灣近20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部分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出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目錄:
總序╱王汎森
導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杜正勝
一、史家與醫家有交集嗎?
二、臺灣一個史學新領域的誕生:另類醫療史
三、看得見的成長:從茅廬到華廈
四、新腳成軍,十年斐然
五、另類醫療史的再思
附錄一 「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歷年活動
附錄二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歷屆研討會

中國的「巫醫」傳統╱林富士
一、引言:「獵巫」的醫學史?
二、巫為醫先
三、「巫醫」考釋
四、巫醫同職共事
五、病人巫醫兼致
六、信巫不信醫
七、不用巫醫與巫醫無用
八、結語:在批判與禁斷之下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范家偉
一、引言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醫學發展的特點
三、世家大族與醫學傳承
四、隋唐時代官方醫療機構
五、士人知醫
六、醫學經典的重整——以《新修本草》為中心
七、方書與醫學知識的整合——以孔穴知識為例
八、佛道與醫療
九、總結

性別、醫療與中國中古史╱李貞德
一、前言:從一組生產造像談起
二、女性作為被照顧者
三、女性醫療照顧者
四、結論:複數的醫療史和多元的中國中古史

宋代儒醫╱陳元朋
一、引言
二、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背景
三、尚醫士人的醫學知識掌握深度
四、從「尚醫」到「醫者身分結構」的轉變
五、「儒醫」稱謂的出現及其延續
六、結論
附錄 兩宋官方醫籍編校暨刊印簡表

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梁其姿
一、醫者與醫學知識的傳播
二、有形與無形的制度
三、觀念的變化
四、結論

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邱仲麟
一、前言
二、惠民藥局未能惠民
三、醫者出診與交通工具
四、病家延醫的其他支出
五、生熟藥材與藥錢負擔
六、負擔能力的兩極化
七、社會認知與儒醫的醫道
八、結語

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症的建構╱祝平一
一、引言
二、文本及其指稱功能
三、痧之為疾:指稱與實體
四、痧為疾乎?
五、結語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張哲嘉
一、前言
二、清代醫學所認識的人身骨節
三、清代檢驗知識之加速進展
四、乾隆、道光間對檢骨〈圖〉、〈格〉的商榷
五、許槤對檢骨〈圖〉、〈格〉的全面檢證
六、結論

清代外感熱病史——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皮國立
一、前言
二、學說創新之外——復古尊經思想的影響
三、檢討溫病學與古典傷寒的關係——地域與方劑論述
四、外感熱病學門的問題——定義疾病之分歧
五、結論

晚清來華的西醫╱李尚仁
一、中國環境與歐洲人健康
二、治療中國病人
三、西方醫學遭遇的反挫
四、研究中國醫學
五、傳播西方醫學
六、結語

英文目次
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東方書店トップページへ
会社案内 - ご注文の方法 - ユーザ規約 - 個人情報について - 著作権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