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
精装
薛泉
|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年:2025年05月 |
コード:513886 497p 23cm ISBN/ISSN 9787101171181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书稿以明代郎署官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切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从文化的合法性、策略实施、文学经典、出版传播等层面,结合主流学术转向、翰林情结、郎署文学传统等因素,深入揭示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及其意蕴,系统考察明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动力,以丰富明代文学研究的内涵。以期能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相对较新的理论支撑与研究视角。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归馆阁,政推郎署: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第一节 馆阁、郎署社会分工与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一、馆阁、郎署的职掌分工:文归馆阁,政推郎署 二、馆阁、郎署分工与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先天性缺失 一、登第前少涉猎古诗文 二、为诗作文之处境尴尬 三、时文侵蚀古诗文写作 第三节 庶吉士制度与郎署文学权力的缺失 一、庶吉士制度与明代士人的翰林情结 二、庶吉士制度对郎署文学权力的合法剥夺 第二章 由继承到颠覆: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文学权力下移 第一节 郎署对馆阁文学权力的依附及其策略 一、郎署对馆阁文学的依附 二、依附馆阁的策略:“继承” 第二节 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文学权力下移 一、由“继承”到“颠覆”:郎署文学策略的调整与文学权力的争夺 二、郎署“颠覆”策略的核心: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 三、文学权力下移郎署之辨析 第三节 “颠覆”策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机遇 一、“颠覆”策略的根本动力:鸣盛意识 二、“颠覆”策略的品格动力:郎署人格意识的凸显 三、“颠覆”策略的外部机遇:主流学术转向之浸淫 第三章 由集中到分散:诸调杂兴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分化 第一节 六朝、初中晚唐策略的倡导与实施 一、明人诗法六朝、初唐诗风的兴起 二、六朝、初唐策略的提倡与实施 三、中晚唐策略的倡导与施行 第二节 唐宋派的崛起及其文学策略的实行 一、唐宋派对诗法盛唐策略的冲击 二、唐宋派与文法唐宋策略的推行 第三节 诸调杂兴与前七子郎署文学权力的分散 一、诸调杂兴与前七子郎署文学权力之分散 二、诸调杂兴与前七子郎署文学权力分散之检讨 第四章 上不在台阁,下不在山林: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第一节 后七子自觉的结盟意识 一、李攀龙的结盟意识 二、王世贞等人的结盟意识 三、结盟意识的排他性 第二节 多重文学社团的组建与命名 一、后七子核心文社的建构与命名 二、后七子外围文社的组建与命名 第三节 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一、重申前七子郎署文学策略与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二、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文学权力回归郎署 第五章 从郎署到山林、市井:郎署文学权力式微与晚明文学转型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削弱 一、王世贞晚年“自悔”说考辨 二、晚年“自悔”与郎署文学权力的自我削弱 第二节 文学权力“复归台阁”与郎署文学权力的减弱 一、明文权“复归台阁”说的形成 二、馆阁文学郎署化倾向与明文权“复归台阁” 三、馆选正常化、制度化与明文权“复归台阁” 第三节 从郎署到山林、市井:郎署文学权力式微与晚明文学转型 一、晚明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士人心态 二、郎署、山林互动与郎署文学权力的流失 三、郎署、市井互动与郎署文学权力的流失 结语 明代文学史建构的思考与启示:以郎署官权力与文学权力为中心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