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修订版)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精装
戴东阳
|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2025年03月 |
コード:512824 797p 25cm ISBN/ISSN 9787522849379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此战之前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双方也都借助外交途径处理两国间之事务。其间,驻日使馆和各口理事署,因其亲在其地,为清政府洞悉日本事机、考量对日决策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书在晚清驻外机构之设置和驻外使团之派遣的整体框架内,以甲午战争前六届驻日使团为切入点,以此战前清政府对日政策的三大中心问题--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和修改条约问题,以及六届驻日使团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为经纬,深描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对日交涉、政策建议及其渊源,以及此时段的中日双方的外交政策,揭示六届驻日使团对清政府的对日政策尤其是甲午战前中日关系的重大影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何如璋使团与早期“琉球案” 第一节 出使 第二节 “琉球三策” 第三节 东京交涉与“照会事件”的由来 第四节 日本宣布废灭琉球后使团之最初因应 第五节 提请美国调停 第六节 “照会事件”的放大与澄清 第七节 重议“球案”的努力 第二章 日本修改条约交涉与何如璋使团的条约认识 第一节 对日本改约交涉的评介 第二节 协定关税与治外法权是不平等条约中的两大关键条款 第三节 中国亟应谋求改约 第四节 建议朝鲜借鉴日本修约模式与各国订立条约 第五节 《朝鲜策略》中的“防俄”与“结日” 第六节 应对日本对华修约之要求 第三章 《日本国志·邻交志·泰西》篇与《日本外交始末》 第一节 《泰西》篇三大部分对《始末》的征引 第二节 有关简略超出部分的解释 第三节 《泰西》篇初刻本与改刻本的差异及其与《始末》的关系 第四节 初刻本《泰西》篇与《始末》关系的分析 第五节 黄遵宪的条约认识及影响 第四章 黎庶昌使团与壬午派兵 第一节 黎庶昌两次出使 第二节 “壬午兵变”与黎庶昌三请派兵 第三节 清政府的响应 第四节 与日方的交涉 第五节 兵変后黎庶昌对朝鲜问题的新关切 第五章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第一节 “甲申事变”前“存球祀”之努力 第二节 “甲申事变”及“琉球·朝鲜交换”论的提出 第三节 “琉球·朝鲜交换”论的发展、放弃及“日清同盟”说的提出 第四节 “日清同盟”思想的表与里:使团与宫岛诚一郎的交往 第六章 徐承祖使团与中日《天津条约》 第一节 提前赴任 第二节 与井上馨会谈及提出撤兵建议 第三节 关于伊藤来华之报告及两大新建议 第四节 “谍者”辨析 第五节 天津谈判与撤兵建议的实施 第六节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后的朝鲜问题 第七章 李经方使团与朝鲜问题 第一节 出使 第二节 伊藤来华传闻与丁汝昌率舰访日 第三节 增开平壤口岸问题 第四节 “奥朝议约案” 第八章 历届使团与金玉均 第一节 黎庶昌与金玉均论修治街道 第二节 黎庶昌、徐承祖建议由朝鲜政府出面引渡金玉均 第三节 徐承祖与井上馨的拘金交涉 第四节 金玉均被刺与李氏父子、中国驻日使馆及陆奥宗光关系之辨析 第九章 甲午开战前夕汪凤藻的撤兵交涉 第一节 署理与正式出使 第二节 东学党起义与清政府依约派兵 第三节 依约知照日本与清政府“速平韩乱以退日兵”策 第四节 “乱定”之后的“照约撤兵”交涉 第五节 更革韩政与“照约撤兵”交涉的中止 第六节 列强调停与最后的撤兵交涉努力 第七节 日本率先开战与使团撤离 第十章 日本撤使及其开战国际舆论宣传 第一节 委托美国代为保护在华利益 第二节 驻北方各大使领馆的撤离 第三节 驻上海总领事馆及长江以南地区日本侨民的撤离 第四节 情报人员的布留及其活动 第五节 开战的国际舆论宣传 代结语 附录一·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人员名录 附录二·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在日本各地驻在情况 附录三·晚清专使国与兼使国年表 征引文献 后记 增订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