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研究 - 基于银政博弈的视角
周莹
|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5年03月 |
コード:511132 196p 24cm ISBN/ISSN 9787522741444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国债可分为内债与外债,内债指政府从国内借来的贷款或债务,外债指政府从国外举借的债务。1912-1936年,是近代中国内债发展的主要阶段,形成了以公债为主体、银行借款和国库券并重的内债体系。在此期间,分别于1921年、1932年和1936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影响范围广的内债整理事件,既引起了时人广泛的讨论,也受到当前金融史领域的关注。20世纪初不仅有《申报》、《银行周报》、《钱业月报》、《经济统计》、《财政月刊》等报纸刊载内债整理实况及相关时评,还有以千家驹、王宗培、贾士毅、徐沧水、胡善恒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三次内债整理的原因、影响和未来内债政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千家驹所著的《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将1921年、1932年和1936年整理的政府文件、内容和相关整理债券的发行条例等客观详实地纪录在内,是了解三次整理事件原貌必读的史料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关于近代内债整理的研究有所发展,不仅有《中华民国史档案馆资料汇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等多部重要的资料汇编出版,还有很多学术文献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取得了进一步创新。本书主要从三次内债整理的原因、影响和银政博弈视角下的相关分析综述现有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本书结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模型 第一节 内债信用问题 第二节 基本博弈模型构建 第二章 民国时期内债发展的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1912-1936年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1912-1936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概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内债发展 第三章 “弱政府”背景下1921年内债整理的博弈分析 第一节 信用失范的内债体系 第二节 重构内债信用 第三节 1921年内债整理的实施效果 第四章 “强政府”背景下1932年内债整理的博弈分析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银政合作的新格局 第二节 日本侵略下的市场预期与财政危机 第三节 应对财政危机的博弈分析 第五章 金融统制背景下1936年内债整理 第一节 国际危机时期的新格局 第二节 时间不一致性下的行政干预 第三节 内债整理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内债整理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维度 第二节 发行主体维度分析 第三节 内债发行条件维度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当前债务问题的启发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