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建构研究
/“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汉学研究丛书
金进
|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12月 |
コード:510956 411p 24cm ISBN/ISSN 9787308253826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该书是浙大文科高水平项目的成果,收入“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汉学研究丛书。本书将“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构成”放在百余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中予以考察,不仅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特征,更重视“中国文学”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建构的独特价值。通过对百余年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串联,及其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相关现象的聚焦,挖掘并梳理中国文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传播与接受这一重要创作传统。对同一现象的“远传统”与“近传统”、“大传统”与“小传统”,既在概念上区别对待,又放在一起综合考察,进一步丰富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史意义。
目录 绪论 宏观层面的理论思考和重要概念的梳理及反思 第一节 文学版图:中国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一衣带水:本土意识与中国因素的文学考察 第三节 南洋诗学:国族认同、本土意识与现代性追求 第一章 中国文人的南传路径:以百余年东南亚旧体诗创作为线索的研究 第一节 晚清外交使节与文学南传:左秉隆《勤勉堂诗钞》 第二节 侨寓文人与南洋汉诗创作:邱菽园《菽园诗集》 第三节 南下知识分子品格的坚守:潘受《海外庐诗》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影响:鲁迅等人对现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与鲁迅在南洋:丁翼《阿Q外传》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南洋谱系:许杰《南洋漫记》 第三节 人格转变与南洋时期创作:郁达夫《〈晨星〉的今后》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影响:鲁迅等人对当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人道主义情怀与鲁迅影响:方北方《迟亮的早晨》 第二节 接续鲁迅风的文学影响力:英培安《安先生的世界》 第三节 张爱玲文学风格的追随者:李天葆《盛世天光》 第四章 中国现实主义的流变:东南亚华人作家的现实关怀(上) 第一节 南洋社会弊端与文学反映:林参天《浓烟》 第五章 中国现实主义的流变:东南亚华人作家的现实关怀(下) 第一节 从闺阁到社会的文学关怀:蓉子《又是雨季》 第二节 绑架岁月和拒绝遗忘历史:希尼尔《变迁》 第三节 都市国家今昔历史的挖掘:谢裕民《重构南洋图像》 第六章 左翼文学的南洋传承:抗战文学、汉素音和金枝芒等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 战前抗日文学的战斗精神:王君实《海岸线》 第二节 左派文人视野与殖民书写:汉素音《餐风饮露》 第三节 民族解放战争与左翼写作:金枝芒《饥饿》 第七章 南洋话剧的艺术实践:抗战时期话剧、郭宝崑及柯思仁的多元语言剧场 第一节 战南洋话剧的现实关怀:叶尼《伤兵医院》 第二节 现实现代交织的多元剧场:郭宝崑《郑和的后代》 第三节 取经人的努力与现实困惑:柯思仁《刺客·乩童·按摩女郎》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南洋传播影响:天狼星诗社、陈瑞献和五月诗社等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第一节 天狼星诗社现代诗歌创作:温任平《流放是一种伤》 第二节 世界眼光和现代主义精神:陈瑞献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五月诗社多元的艺术实践:淡莹《失魂》 第九章 传播媒介与文化的流动:报刊整理、新谣运动、新加坡贺岁片的传播 第一节 报刊整理与马华文学研究:方修《马华新文学史简》 第二节 沟通音乐与文学的新谣运动:梁文福《细水长流》 第三节 新加坡华人国族意识建构:洪荣秋《信约》三部曲 第十章 文化中国与原乡情结:温瑞安、神州诗社和马华旅台小说家的创作 第一节 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创作:温瑞安《四大名捕》 第二节 文化言情与女人故事叙述:孙爱玲《碧螺十里香》 第三节 马华旅台作家的原乡书写:李永平《海东青》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