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商周族群移徙与地名变迁
赵庆淼
|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12月 |
コード:508777 625p 24cm ISBN/ISSN 9787573213266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以商周族群迁徙与早期地名、国族名变迁为研究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典籍与出土文献中直接和间接的叙事性文字、隐性的地名线索等进行综合研究。第二部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考察了早期地名的文例背景、构词形态与形成机制,重点探讨早期地名的来源与转化以及人名、国族名和地名的关系问题。第三部分围绕国族移徙与地名变迁的关系,对商周“地随族迁”现象加以分类考察,由此揭示上古秦汉之际地名空间流动的若干变化。终章基于“地名组群”重叠现象及古史传说等若干要素,选取豫东北、鲁西与鲁西南等地区为代表,对上古阶段各区域之间的族群交流和政治联动作了考察和揭示,以收“窥斑见豹”之效。
目录 序(朱凤瀚) 序(陈絜) 绪论 第一章 族群迁徙的基本类型与研究途径 第一节 商周族群迁徙的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探索商周族群迁徙的五条途径 一、叙事性的文字记载 二、隐性的地名线索和“地名组群” 三、金文族名资料 四、古史传说 五、考古学文化 第二章 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第一节 商周地名的文例背景 第二节 地名的构词特点与形成机制 第三章 地名的历史学考察(上) 第一节 商周地名的来源与转化 第二节 分合之间:人名、国族名和地名的关联与界限 一、早期人名参与“三位一体”系统的限度 二、对人名成分属性及“三位一体”问题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国族名与都邑名的关系及“一国二名”问题 一、国族名与都邑名的关系演变及其背景 二、“一国二名”问题补议 第四章 地名的历史学考察(下) 第一节 特殊的地名现象——“同地异名” 一、地名改易 二、加缀成分 三、地名省称 四、族群活动与“同地异名”问题 第二节 特殊的地名现象——“异地同名” 一、包含国名的“异地同名”释例 二、其他“异地同名”现象举隅 三、“异地同名”产生机制的考察 第五章 “地随族迁”现象与地名流动 第一节 地名“完整式播迁” 第二节 地名“区别式播迁” 第三节 地名“复合式播迁” 第四节 从“地随族迁”到“张大一统”:地名空间流动机制的变迁 第六章 先秦地域之间的族群交流 ——基于“地名组群”的重叠现象及其他要素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 豫东北、鲁西与鲁西南、豫东地区的重名地名群 一、相土居“商丘”辨疑 二、各组重名地名的文本与地望 三、“重名地名群”的内部关系及其形成 第二节 汾水流域与海岱地区的族群交流 一、汾水流域与海岱地区地名、国族名的重叠现象 二、重名国族名、地名群的历史学考察 第三节 晋南与淮、汉地区的族群迁徙 一、晋南与淮、汉地区的地名、国族名重叠现象 二、关联“地名组群”的确立与早期北人南迁 第四节 从海岱到江淮:东方族群的纵向流动景观之一 一、周代海岱与江淮地区的地名、国族名重叠现象 二、东土族群的南迁与淮夷之形成 第五节 黄河下游与燕辽地区:东方族群的纵向流动景观之二 一、武王克商、成王东征与殷遗北奔 二、召公建燕背景下燕国的族群构成及其来源 三、喀左铜器窖藏性质与意义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出土文献著录书籍简称表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