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内敛心态与唐末诗风
谷维佳
|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11月 |
コード:508690 198p 23cm ISBN/ISSN 9787520129985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通过对比中唐、晚唐前期、唐末诗人“内敛”心态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程度差异,梳理了唐末四十七年(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主要诗人诗歌创作活动,旨在从诗人心态“内敛”这一角度入手来描述唐末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及独特风貌,力求揭翥其对唐末诗歌整体风貌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初步探讨诗人内敛心态在唐宋诗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引文部分首先对目前唐末诗人心态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作简要综述,其次在与学界流行的“四唐说”中晚唐诗歌的对比中,界定“唐末诗歌”的时间范围和主要研究对象。第一章描述中唐至唐末诗人内敛心态的嬗变,及在不同阶段其表现和程度的差异。认为中唐时期的内敛心态是务实偏狭、细碎琐屑,晚唐前期内敛心态呈现出消沉感伤、朦胧绮丽的特征,到了唐末,诗人内敛心态的主要表现则是绝望颓废、悲哀冷寂。第二章具体论述唐末诗人内敛心态的表现。认为在诗人心理上的表现主要有三,即绝望、颓废、冷寂。对诗人人生态度的影响则往往是向现实妥协,或退,或守,竭力返归自身生活和自我内心,寻求一种内向性、自适性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诉求。第三章分析唐末诗人内敛心态的成因。认为其成因主要基于对外部社会状况和内在自身功业前途的彻底绝望,这种绝望又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末世衰亡的内在映射,畏祸避祸的人生态度,蹭蹬科场的心灰意冷,以及诗人追求自我心性的完满。第四章分析内敛心态影响下唐末诗歌题材中感情基调的变化。认为主要包括悲悯绝望的边塞战争、忧国伤时诗,孤寂自怜的羁旅行役、身世感怀诗,痛苦感伤的赠友送别、思乡怀人诗,虚无怀旧的咏史怀古、谈禅说理诗和颓废自遣的写景咏物、山水田园诗五个方面。第五章分别从语言、意象、时空角度分析内敛心态影响下的唐末诗歌艺术趋向。认为语言上主要表现为活用倒装,注重诗眼;多用虚词,对偶工切;气弱格卑,神气委靡;细微幽约,琐屑无度。意象上表现为对飘零破碎、衰飒残败和清冷幽寂、迷蒙虚幻两类意象的偏爱。时空上则表现为时间上的短促、瞬逝,漫长、空闲,恍惚、矛盾和断层、断裂,空间上的聚焦、收缩,狭深、闭锁和遮掩、阻隔。最后,余论部分论述了唐末诗人“内敛心态”在五代诗坛、宋初诗坛及宋代婉约词中的延续和回响,并探讨了“内敛”心态在唐宋诗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唐至唐末心态内敛的嬗变轨迹 第一节 中唐:内敛而“实” 第二节 晚唐前期:内敛而“深” 第三节 唐末:内敛而“哀” 第二章 内外交困:唐末诗人的心灵震颤 第一节 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第二节 功业欲望的消歇 第三章 诗人内敛的心理色调与人生抉择 第一节 内敛与内倾、外倾 第二节 内敛心态下的心理色调 第三节 内敛心态下的人生抉择 第四章 内敛心态下唐末诗歌的主题变调 第一节 绝望悲悯的边塞战争、忧国伤时诗 第二节 孤寂自怜的羁旅行役、身世感怀诗 第三节 痛苦忧惧的赠友送别、思乡怀人诗 第四节 虚无怀旧的咏史怀古、谈禅说理诗 第五节 颓废自遣的写景咏物、山水田园诗 第五章 内敛心态下唐末诗歌的艺术偏好 第一节 语言上的刻抉入微 第二节 意象上的衰残迷离 第三节 气格上的衰弱纤巧 第四节 时间上的矛盾恍惚 第五节 空间上的拘束阻隔 第六章 “内敛心态”与唐宋诗歌转型 第一节 从五代到宋初:触底反弹,由弱转“韧” 第二节 唐宋诗人心态:从感性飞扬走向理性成熟 第三节 宋代婉约词:内敛化“柔”的新面目 附录 关于晚唐、唐末诗风内敛的评价辑要 参考文献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