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建设(1949-1978)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丛书
精装
刘洪森 王光鑫
|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10月 |
コード:508506 292p 25cm ISBN/ISSN 9787211094257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通过对1949-1978年这段历史时期我党领导的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系统梳理总结出对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提供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经验与构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开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建设的探索、十年探索中社会建设的曲折发展、两年徘徊时期的社会建设和伟大的历史转折等。书稿还交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初步实践,并简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的思想渊源和局部实践。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构想 一、旧中国的社会建设状况 (一)社会建设在中国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建设在旧中国的局部实践 (三)旧中国政府推行社会建设的状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和初步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建设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初步实践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轫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开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的形势 (一)全国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事 (二)物价上涨过快与救灾就业的压力 二、社会新秩序的初步确立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改造和建立城乡基层组织 三、土地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变革 (一)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农村社会基础再造 (三)收回教会学校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四、民主改革运动和扫除社会痼疾 (一)厂矿交通企业民主改革 (二)改革旧的婚姻制度和移风易俗 (三)扫除社会痼疾 五、社会事业的起步 (一)反失业治理和社会救济 (二)发展人民保险事业和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三)防治疾病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四)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五)冬学运动和扫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建设的探索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结构的巨变 (一)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 (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二、“一五”计划和社会建设基础的奠定 (一)“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基本任务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三)“一五”计划的完成和社会建设基础的奠定 三、各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执行劳动保护政策和改善劳动条件 (二)人口政策的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 (三)工资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工资制度的改革 (四)文字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推进 四、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的形成 (一)城市居民组织体系 (二)乡村社会管理体系 (三)粮油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四)通过农业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商品粮和原料 (五)将居民划分为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 五、社会生活水平初步改善 (一)职工工资的增长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三)文体活动日益丰富 (四)卫生保健事业的开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开局 一、党的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新探索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开局形势 (二)《论十大关系》中的社会建设思想 (三)党的八大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认识 (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和党的认识 (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三)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起点 三、人民健康与生活 (一)全社会大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热潮 (二)由“吃穿用”向“备战备荒为人民”转移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建设的起伏 一、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学校秩序的破坏 (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二、“革命”的教育和教育的“革命” (一)教育领域的曲折发展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变革 (三)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 (四)学制的变更 (五)招生制度的改革 三、就业政策和形势 (一)就业政策的基本遵循 (二)就业压力的“疏散” (三)社会劳动的“去性别”化 四、社会保障事业的境况 (一)社会保险的变革 (二)退休制度的中止 (三)农民社会保障的弱化 五、医疗卫生事业的概况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异常发展 (二)“赤脚医生”队伍的兴起 第六章 徘徊中前进时期的社会建设和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社会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一)教育战线的春天 (二)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局部的拨乱反正 (一)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二)局部的拨乱反正 三、历史的伟大转折和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一)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二)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