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华语电影导演十二讲 陈林侠
 |  
                |  |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出版年:2024年11月 |  
                | コード:508503        279p  26cm  ISBN/ISSN   9787307244771 |  
                |  |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  
                | 本书选取十二位华语电影著名导演,郑正秋、蔡楚生、费穆、谢晋、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和李安,从人生历程、创作经历开始,深入重点文本的分析,从国内批评与海外市场的反馈,再到导演整体创作的总结,在写作风格方面,既保持了轻松的口语化,又强调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学术前沿性,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在写作风格方面,既保持了轻松的口语化,又强调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学术前沿性,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 
 目录
 第一讲 华语电影与华语电影导演谱系
 第一节 电影:工业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重新思考
 第二节 “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与演变
 第三节 课程基本框架
 第二讲 郑正秋:用对白讲故事
 第一节 《劳工的爱情》:默片的对白字幕
 第二节 《女儿经》与《姊妹花》:有声片的人物对白
 第三节 对白的美学价值及其社会功能
 第三讲 费穆:被重新发现的诗人导演
 第一节 谁重新发现了《小城之春》?
 第二节 是爱情故事还是家国寓言?
 第三节 《小城之春》的镜头语言表现了传统美学?
 第四节 什么是《小城之春》的现代性?
 第四讲 谢晋:情节剧与谢晋电影模式的再反思
 第一节 一次批判与两次维护
 第二节 情节剧与谢晋电影模式
 第三节 美学形式:谢晋电影的缺陷与反思
 第五讲 胡炳榴:因情生事与另一种电影美学形态
 第一节 情感结构:从政治、伦理到人性
 第二节 抒情方式:从音乐、空镜头到叙事
 第三节 传统思维:差异性、两段式结构与开放的结尾
 第六讲 陈凯歌: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的开始
 第一节 《少年凯歌》:生平经历与创作的落差
 第二节 《黄土地》:“第五代”谱系概念的产生
 第三节 精品与半部精品现象:《霸王别姬》与《梅兰芳》
 第四节 《道士下山》: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
 第五节 陈凯歌的双重困惑
 第七讲 张艺谋:电影天才,不只是色彩
 第一节 激情澎湃的另一面:被压抑的成长经验
 第二节 艺术电影与商业大片:改变中国电影方向的路线
 第三节 《红高粱》:体制内生命热力的歌赞
 第四节 《英雄》:古装大片的意义
 第五节 张艺谋式的“神话”与“陷阱”
 第八讲 冯小刚:成为导演的另一种可能
 第一节 冯小刚:从电视美术、编剧到电影导演
 第二节 雅与俗:《1942》与《私人定制》
 第三节 冯小刚电影的道德折扣与反思
 第九讲 贾樟柯:华语电影的新代表
 第一节 贾樟柯文字话语的形象设定
 第二节 贾樟柯话语与理论批评的契合
 第三节 文字与电影话语:从契合到分离
 第十讲 王家卫:不可或缺的香港电影代表
 第一节 香港、香港新浪潮与王家卫
 第二节 处女作《旺角卡门》与作为总纲的《阿飞正传》
 第三节 两个时态,一种孤独:从《东邪西毒》到《春光乍泄》
 第四节 《花样年华》的典范意义以及作为背景的《2046》
 第十一讲 侯孝贤:倾听台湾的声音
 第一节 台湾的乡愁:侯孝贤的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
 第二节 侯孝贤电影的开端:《风柜来的人》以及“记忆三部曲”
 第三节 《悲情城市》:“台湾三部曲”的巅峰
 第十二讲 李安:华语电影的海外高点
 第一节 追求与失落:从台湾到纽约的“电影梦”
 第二节 父亲三部曲:文字的演练与剧本的意义
 第三节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卧虎藏龙》
 结语 从“华语”到“中国”:中国电影导演的再出发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