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政区变动与区域社会:以明清陕西地区为中心
李大海
|
|
出版社:中西书局 |
出版年:2024年09月 |
コード:508479 307p 24cm ISBN/ISSN 9787547523124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大海撰写的一部历史地理学研究专著,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结合田野调查、GIS等科技手段,探讨了明清时期陕西的政区变动与区域社会。全书分为6章,第一章从地理格局入手分析了陕西的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二章以动乱和水灾为切入点,分析了历史上陕西地区城池和堤坝的修筑;第三章以潼关为例分析了政区变动中地方构建的情况及其特点;第四章以陕北沿边地区为中心分析了地方社会变迁中的政区调整;第五章又以黄龙山地区为例分析了地方开发与政区变动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以平民县为例分析了环境变迁与政区运作之间的关系及互动。全书理论与实际结合,广泛征引各类文献,结合田野调查、实物证据、口述记录、地理定位等材料和技术,对陕西地区古代的政区变动和区域社会作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篇章结构 第一章 明清陕西政区地理格局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变与不变:行政区与自然区关系分析 一 越岭而辖与府州分治:以西安府为中心 二 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制:不同层级政区尺度的选择 第三节 府州领县与府级核心区 一 属州领县调整及其原因 二 府级核心区形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政区治所、边界与地方社会:以动乱和水灾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方动乱与治所防护:以西乡县为例 一 动乱与修城 (一)明代修城概况 (二)筑城修庙:正德动乱之影响 (三)清代地方动乱与城池修筑 二 插曲:虎患 (一)康熙末年修城缘起 (二)虎夜入城与家庭副业 第三节 疏渠筑堤与治所防护 一 城北五渠功能初揭 二 清中期以后的疏渠筑堤工程 (一)兴利防患:北五渠功能再考察 (二)道光年间城厢水灾应对 (三)城厢与北山之间:山神庙的修筑 (四)木马河堤:城厢水灾防范的另一面 第四节 政区边界与地方水灾:以华州、华阴为中心 一 问题缘起 二 南北与东西:明代方山河水利工程之争 三 筑堤与毁堤:跨界之灾 四 政区边界与区域社会 (一)边界构建 (二)跨界纠纷与州县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政区变动中的地方构建:以潼关为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区变动中的地方社会 一 明清潼关行政建置变迁 (一)明代的潼关卫 (二)清代潼关政区演变 二 特殊政区与地方纠纷 (一)差徭 (二)食盐 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民国潼华二县划界始末 一 省内整理与对外疆域:吊桥镇归属之争 二 以抗建的名义:从请愿到镇压 三 尾声:潼、华政区纠葛的无解而解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地方社会变迁中的政区调整:以陕北沿边地区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代陕北沿边地区行政地理变迁 一 天顺以前沿边管理形式的转变 二 从番戍到镇戍:延绥镇设立 (一)制度、结构与过程 (二)民化趋势 第三节 实至名归:沿边府县的设立与调整 一 独立与归并:历史如何选择 (一)动乱与边政管理 (二)归宿:独立还是归并 二 设府立县:地方如何权衡 (一)沿边府县的设立 (二)雁行人、伙盘地与跨塞县:社会变迁的政区表达 第四节 一体二面:陕绥划界中的地方与政区 一 陕绥划界争端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绥远划界 (二)保县与争存:沿边官民之应对 二 区以地生和地以区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地方开发与政区变动:以黄龙山为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盗贼渊薮与地方开发 一 八县之属:多政区交界格局 二 万山之中:盗贼渊薮由来 三 筑堡派兵:地方政府应对 四 地方社会与山地垦殖 第三节 垦荒开发与黄龙设治局 一 半途而废:柳沟垦荒的曲折命运 (一)柳沟垦荒处的成立 (二)柳川设治局的“难产” 二 清匪养兵:黄龙山屯垦之背景 三 增产助战:黄龙设治局的成立 第四节 垦区与邻县划界纠纷 一 症结所在 (一)薪炭和木材 (二)熟荒之地和土客之间 二 东、西石曲村之争:划界缩影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环境变迁与政区运作:以平民县为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两省设县之争 一 针锋相对 二 设县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夹缝中的地方与政区 一 困境中的行政运作 二 河道变动与治所迁徙 第四节 撤县博弈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政区与社会:制造历史政治地理 第二节 从区域到地方:区位、景观、环境的维恩图 一 特性与规律:历史政治地理的地方视野 二 知识地球仪:人本主义与历史地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国档案 附录二 碑刻资料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