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サイト内検索
カートを見る
ログイン ヘルプ お問い合わせ
トップページ 輸入書 国内書 輸入雑誌  
本を探す 検索   ≫詳細検索
詳細情報
吴派与清代的今文经学
赵四方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11月
コード:507981   317p  24cm ISBN/ISSN 9787309176001
 
価格 8,448円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カートに入れる
与晚明清初经学的“辨是非”相比,惠栋的“汉学”研究旨在考镜“源流”。其本质为讲究“师法”“家法”的汉代学术史。此后,江声致力于马融、郑玄《尚书》学的辑录疏通,余萧客致力于唐前“古义”的钩沉起废,王鸣盛则遵从郑玄“家法”,对《尚书》郑氏学实有不可泯没的兴复之功。吴派与今文经学是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派以“师法”治经,这一脉络起于吴派大师惠栋,对常州学派以及常州之外的今文经学都产生深刻影响。”师法”观念经陈寿祺、陈立等学者阐扬后,最终由廖平完成此脉学术的总结。循此脉络进行相关研究,对于重新认识清代学术的基本格局与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邓秉元
绪论
第一章 重建“师法”:惠栋与清初经学的转折历程
第一节 清初学坛的风气变迁
一、道统论的衰退与学统论的兴起
二、“师”意涵的凸显
三、苏州地区的复古思潮
第二节 东吴惠氏的家运与学风
一、惠有声与惠周惕
二、学政的厄运:惠士奇倾家之难再考
三、惠氏家学中的汉宋分野
第三节 惠栋“师法”观念形成过程管窥:以稿本《九经古义》为中心
一、《九经古义》的历次更名及定名时间
二、从“识小”到“会最”:《九经古义》增补过程管窥
三、从惠栋对唐儒、清儒的态度转变看“师法”观念的形成
第四节 经史研究互动与“师法”观念的形成
一、从顾炎武到东吴惠氏:清初“汉史”研究的隐蔽脉络
二、以“汉义”诠“汉史”的史学思想
三、惠栋经史研究关系论析
第五节 从“辨是非”到“考源流”:惠栋的经学特质及其在清学史上的意义
一、惠栋论清初诸儒
二、惠栋与汉《易》“源流”
三、重注《荀子》的经学史意义
第二章 “师法”观念与吴派经学的传承
第一节 群经辑佚的先声:余萧客的经学成就
一、布衣“书痴”
二、《古经解钩沉》的宗旨与特征
三、从乾嘉以降的评价看《古经解钩沉》的成就与疏失
第二节 惠学薪传:江声与《尚书集注音疏》
一、狷介独行的惠门弟子
二、江声的经学观及《尚书集注音疏》的撰写与刊刻
三、江声《尚书》学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吴派“护法”王鸣盛
一、“红豆风流启后贤”
二、王鸣盛对郑玄“家法”的捍卫
第四节 异同与互动:吴、皖经学分派再审视
一、“师法”与“自得”:重审惠、戴经学进路之别
二、从江声、段玉裁看吴、皖互动
第三章 从苏州到常州:“师法”观念的传衍与变异
第一节 苏、常地区的学人网络与学术传播
一、苏、常地区学者间的交游网络
二、“汉学”在常州学者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汉学与家学:庄述祖经学的双重面向
一、庄存与、庄述祖与吴派
二、庄述祖与乾嘉汉学家的异趋
第三节 入得其中,出乎其外:刘逢禄的“师法”观念与经学思想探析
一、从《易》学、《春秋》学看刘逢禄对“师法”的接受
二、破“汉学”之藩篱:晚年刘逢禄的《尚书》学研究
三、“群经相通论”与何休家法的“扩张”
第四节 宋翔凤的经学立场及其对今古文分野的探索
一、名宦家族的飘零人
二、宋翔凤与吴派“师法”观念的渊源
三、宋翔凤今文立场的形成及与刘逢禄的异同
四、学官、经说与礼制:宋翔凤对今古文分野的探索
第五节 从惠、江到刘、宋:从“刘歆批判”看清代“今文”意识的兴起
一、吴派学者与刘歆
二、“刘歆批判”与“今文”意识的兴起
第四章 “师法”观念在清中晚期的延续与整合
第一节 从吴派的今文经学研究谈起
一、《公羊》学在清前中期的兴起历程管窥
二、吴派学者与《尚书大传》
三、《五经异义》的“再发现”
第二节 咸承“师法”:陈寿祺、陈乔枞经学研究的特质与旨归
一、理学重镇的汉学名家
二、陈寿祺、陈乔枞与今文《诗经》《尚书》学
三、从《五经异义疏证》看陈寿祺的经学旨归
第三节 陈立与晚清的礼学、《公羊》学
一、刑官、幕宾与经学家:出处之间的学者本色
二、《白虎通疏证》的撰写过程与今古文区分
三、《公羊义疏》的今文“家法”
第四节 清代“师法”观念的整合:廖平与《今古学考》
一、廖平的“师法”观念与《今古学考》
二、清代今文经学“系谱”中的廖平
结语:“师法”观念与清代学术史再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東方書店トップページへ
会社案内 - ご注文の方法 - ユーザ規約 - 個人情報について - 著作権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