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
李思清
|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年:2024年11月 |
コード:507673 593p 24cm ISBN/ISSN 9787101168518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清史馆由民国政府设立,属官方修史机构。该馆累计聘任总纂、纂修、协修、提调等一百余人,所聘主要是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已有声名的科举文人。本书既是对清史馆这一机构的研究,也是对清史馆文人群体的研究,同时也利用清史馆未刊稿本对《清史稿》编纂过程进行了考辨。本书首次提出“民国时期的光宣文人”这一分析框架,考察了清史馆同人在史观、史例观以及处理史实的原则等方面与民国知识界和“新史学”间的分歧,解释了在《清史稿》的传统史例框架中所蕴含的多元、复杂意蕴。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第一章 舫斋载笔:清史馆文人群体的形成 一、清史馆之议设 二、清史馆馆长之延聘 三、初期馆务运转 四、纂修及职员之选任 第二章 隐成文派:清史馆的人事结构 一、赵尔巽主导下的人员聘任 二、所聘多出甲科 三、“僚友旧谊” 四、各有所尚,隐成文派 第三章 铅椠暂了:清史纂修的分期与分工 一、修史三期 二、列传的纂修 三、乡贤及戚友人传 四、纪志表分工及衍生著述 第四章 想象与书写:围绕史例的讨论之一 一、民初清史撰述 二、正史传统与新史想象:以晏开甲、梁启超、于式枚为例 附:梁启超《清史商例》与于式枚按语对照表 三、“内”与“外”;史例观的冲突 第五章 变局与创例:围绕史例的讨论之二 一、史例商讨概况 二、清史作为“变局” 三、纪、传体例商讨 四、志、表体例商讨 第六章 历史与价值:《清史稿》中的话语叠加 一、作为官方话语的“卦臂疗亲” 二、忠孝节义与“道德的型” 三、道德言说与历史见证 四、存真、讳饰与话语叠加 第七章 前臣入史:清史馆同人与“纯忠”之辨 一、明史》中记载的李振声 二、李振声与《表忠录》 三、引决、速死与纯忠 四、史实之上的道德关切 第八章 满洲四君:旗人与《清史稿》之编纂 一、“今人对于清朝,每每视为异族” 二、瓜尔佳氏金梁及其满洲记忆 三、清史馆内的满汉分野 四、五族共和与“异视”之墙 第二编 第一章 《清史稿》对辛亥革命的记载 一“反民国”与禁售案 二、《清史稿》中的辛亥革命 三、革命史事之取舍及其原因 第二章 清史馆同人与辛亥鼎革 一、辛亥革命对清史馆同人的影响 二、进退抉择之纷扰 三、“晚节”难题 四、来自社会舆论的道德评说 第三章 清史馆同人与现代中国 一、桐城派的“败退” 二、《采风录》的兴起 三、从介人到淡出:光宣文人的社会角色 四、新旧之间:缓进与激进的代谢 第四章 清史馆内外的文学生活 一、组建或参与诗社 二、同人发起的小范围雅集 三、征题、刻诗 四、书信谈艺论诗 第五章 闵乱伤时:清史馆同人诗中的兴亡之思 一、登临咏歌:“托深心于素毫” 二、袁励准、吴广霈:最是伤心“劫后吟” 三、颓唐病笔:“有叹惋无诋麒” 第六章 诗与世代:光宣文人与民初诗坛 一、光宜文人及其“返回去的倾向” 二、光宜、南社与新诗界的三峰并峙 三、金还与胡适:新旧诗人的酬唱交游 第七章 德音不乖:光宣文人诗中的外患与家国 一、“太息寇莱公”:许承尧的感事诗 二、“夹道陈旌旗”“真见神州沦”之忧虑 三、忧于外患,归于德音 第八章 清史馆同人之经学:以马其昶治《易》为例 一、重定周易费氏学》对虞翻《易》注的征引 二、虞费之间:从兑卦看马其昶与虞翻之不同 三、引虞入费:马其昶对虞翻《易》说的创造性借鉴 四、马其昶《易》说中的虞费关系以及桐城传统 第三编 第一章 稿本与刊本:《宣统本纪》措辞调整 一、清史稿·宣统本纪》爽良稿本纂修概况 二、爽良稿本与正式刊本的重要差异 三、稿本与刊本差异分析 第二章 《德宗本纪》外交史事之记载 一、德宗本纪》外事记载之史源 二、《德宗本纪》中英交涉史事记载特点 三、“当书之例”:使臣任职之记载 四、互见与改人:纪、传、志、表之呼应 第三章 体例与个案——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一 一、藏事人史简况之一:纪、表 二、藏事人史简况之二:列传、志 三、涉藏史事之编纂体例 四、刊本与稿本比较:以瞻对史事为例 第四章 《德宗本纪》藏事删改——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二 一、瑞淘共人 二、“瑞河初稿”与“终订底稿” 三、沙藏史事之斟西删减 四、史信同人之族群身份与藏事观 第五章 《艺文志》编纂与争议 一、《长编》初成:从吴士鉴到章钰 二、版本纷争:朱师辙与金梁 三、学界评说:《艺文志》面世之后 四、修订与增补:以《易》类文献为例 第六章 夏孙桐与《循吏传》之编纂 一、循吏传》体例及人传标准 二、清史列传。循吏传》与《清史稿·循吏传》比较 三、从夏孙桐《循吏传》稿本看编纂过程 四、循吏传》中的文苑、儒林人物 第七章 谱系变迁:从《国朝文苑传》到《清史文苑传》 一、《国史文苑传》与易顺鼎《国朝文苑传》 二、《钦定国史文苑传》与光绪朝续修《文苑传》 三、谭宗浚、缪荃孙《清史文苑传稿》稿本 四、立传规格升降与人物谱系变化 第八章 《清史稿》对桐城文派的记载与评价 一、“方刘姚”与“桐城派” 二、“当嘉、道间,传古文法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