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基础研究
/中大史学文丛
精装
王承文
|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年:2024年10月 |
コード:507504 487p 23cm ISBN/ISSN 9787101168785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借鉴与道教宇宙论的构建——以《灵宝五篇真文》与“劫运”的关系为中心 一 引言 二 汉晋佛教和道教“劫”的观念以及问题的提出 三 关于古灵宝经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本源性的论述 四 关于《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在“劫运”中的体现 五 从“劫运”交替看《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质 六 从“劫运”的“时间模式”再看《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质 七 如何理解“五劫”之后《灵宝五篇真文》在人世间的传授? 八 结论 第二章 论古灵宝经“十部妙经”观念及其内在结构(上)——兼论古灵宝经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 引言 二 《真文天书经》与“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以及“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结构的确立 三 关于“十部妙经”观念在“元始旧经”中的深化和发展 四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灵宝五篇真文》在“十部妙经”中的核心地位? 五 如何认识“元始旧经”中《灵宝五篇真文》与其他“天文玉字”和“神符”的关系? 第三章 论古灵宝经“十部妙经”观念及其内在结构(下)——兼论古灵宝经的研究方法问题 六 《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与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的关系 七 如何从“十部妙经”的内在结构中理解“元始旧经”的共同特征? 八 陆修静对《灵宝五篇真文》和“十部妙经”观念的论述 九 后论 第四章 再论“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问题——以《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对早期上清经神灵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三 “元始旧经”对早期上清经神灵的大量吸收和改造 四 早期上清经和古灵宝经中“元始天王”的神格及其转变 五 《真文要解上经》是否有更早而且不同的《灵宝五篇真文》? 六 对围绕《真文要解上经》产生重大分歧根本原因的分析 第五章 论古灵宝经分类争论中的“历史人物”问题——兼论古灵宝经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 引言 二 关于古灵宝经分类争论中“历史人物”问题的由来 三 为什么不能将有无“历史人物”作为重新划分古灵宝经的标准? 四 如何理解“移入三经说”所指三经中所谓“历史人物”的神格转化? 五 从“元始旧经”神灵体系的构建看“历史人物”出现的原因 六 结论 第六章 论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上)——兼评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 一 引言 二 关于小林正美的古灵宝经重新分类法和“移入三经说” 三 关于刘屹博士与小林正美重新分类法和“移入三经说”的关系 四 关于“谁‘有’谁‘无’”比较与古灵宝经“源头”和“派系”的“重大差异”问题 五 如何看待“元始旧经”和“新经”两种文本之间的关系? 六 为什么不能依靠“谁‘有’谁‘无’”的比较和“层累说”的比较来研究古灵宝经出世先后问题? 七 如何看待“元始旧经”和“新经”在教义思想上的“重大差异”问题? 第七章 论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下)——兼评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 八 关于刘屹博士对葛巢甫与全部“仙公新经”关系的肯定 九 关于刘屹博士对多部“仙公新经”性质及其与葛巢甫关系的彻底否定 十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对古灵宝经的著录和分类? 十一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仙公新经”内部“重大差异”问题? 十二 从《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的“最高神灵”问题再看“谁‘有’谁‘无’”比较方法的局限性 十三 后论 第八章 论如何开展古灵宝经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 一 引言 二 应该如何看待刘屹博士极具颠覆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三 刘屹博士所作极具颠覆性和批判性研究的原因及其结果 四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真正的学术批评? 五 后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