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演进(1895-1898)
精装
张弛
|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07月 |
コード:505231 317p 25cm ISBN/ISSN 9787519481278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时务报》是晚清维新运动时期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报馆内部汇聚了包括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张坤德、曾广铨在内的一批新知识群体,也吸引了陈炽、谭嗣同、严复、夏曾佑、林琴南等为之撰稿。他们通过公共媒介对于世界知识、现代思想的吸纳,承续了甲午、乙未之际维新派讲求时务的风潮,同时,也将此内化为一种动力资源,推进了诗文、小说的变革实践。本书将以《时务报》作者、译者、读者群体所共同构建的“文人交往网络”为聚焦,以“时务范式”影响下《知新报》《湘报》等报刊上的“时务文章”写作为辐射,重新梳理此时期《时务报》同人的“文学”观念转型和文体写作实验,并探讨“时务文学”在“报刊文学”时代来临之际的内涵建构与外延价值。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从甲午到戊戌——文学的变局 (二)《时务报》与新知识群体的产生 二、 文献综述 (一)《时务报》知识群体研究 (二)《时务报》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报界文人与时务风气的集聚 一、王韬的遗产 (一)结庐沪上的报人 (二)书院课艺的“文学革命” (三)抒情传统的遗存与消逝 二、从“洋务”到“时务” (一)观念的融合与冲突 (二)“时务文学”的多元形态 (三)上书奏议:维新的诗学 (四)采诗观风:报刊时代的发生逻辑 第二章 各国报译与现代性体验的一种发生 一、“译报”设想——《时务报》之嚆矢 (一)汪梁交谊与新型“文人关系网络” (二)从“开会”到“开风气” (三)翻译“现代性”与译报的设想 二、“述而有作”——报译栏目的张力 (一)“世界知识”的图景 (二)译中议:他人之酒杯 (三)作为中国镜像的域外报文 三、东文报译:从社会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 (一)古城贞吉与文明论的传播 (二)“国民性”话语的运作 (三)“中国文学史第一人” (四)体验:词语影响与阻隔 第三章 观念转型与“文学兴国”的诗文实践 一、文学观念: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一)新生的词汇与古义的惯性 (二)“极文字之美”的认识潜流 (三)“专门”与“普通”的观念博弈 (四)“兴国之策”的意欲效应 二、时务文体:在述学与议政之间 (一)报章上的著作体例 (二)“兼政与学而言之者” (三)“借经术以文饰政论” (四)批评空间的建构与开拓 三、诗界革命:在鹜外与向俗之间 (一)新派诗:吟到中华天 (二)新学诗:新名词以表自异 (三)新乐府:固不仿为俚鄙者 第四章 群治理想与作为方法的说部书 一、从“小说”到“说部” (一)游戏笔墨:昌言报馆与“林译小说” (二)精英运作:由“俗”向“雅”的小说 (三)功能预设:在叙事与论说之间的“说部” 二、张坤德与“福尔摩斯” (一)侦探小说的遇冷 (二)叙事以外的“可观风俗” (三)翻译背后的“文化政治” 三、曾广铨与《长生术》 (一)性别观念的越界与过滤 (二)文明冲突的视野和焦虑 (三)文本的旅行:从言情到保种 第五章 “时务”范式的传播与影响 一、相继而作的《知新报》 (一)《广时务报》的设想 (二)“言《时务报》所不敢言” (三)“语言文字:所以为世界开明进化者” 二、《湘报》:“时务文学”的地方性试验 (一)从时务学堂到《湘报》 (二)演说问答与有声的报纸 (三)“以歌为诗”的诗体解放 三、从戊戌到五四 (一)梁启超的归来 (二)作为普通读者的“新青年” (三)“朴实无华之文学”的演进脉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