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サイト内検索
カートを見る
ログイン ヘルプ お問い合わせ
トップページ 輸入書 国内書 輸入雑誌  
本を探す 検索   ≫詳細検索
詳細情報
抗战时期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研究 /中国经济抗战研究(1931-1945)
许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06月
コード:502892   281p  24cm ISBN/ISSN 9787522729732
 
価格 6,468円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カートに入れる
一、主要内容平原型的农业技术“拿来”到山地型的贵州后,有一个“水土不服”的过程。这就需要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引进的改良种子进行区域试验,将适宜、高产、少病害的种子选出来。本书稿从粮食作物的育种试验、经济作物的育种试验和病虫害防治试验三个方面来展开。重点考察了如何把优选出来的良种送到乡下并被农民接受(“技术下乡”)。为解决灌溉问题,贵州省还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接着,讨论农村合作金融为贵州农业开发所提供的资金支持。最后,总结战时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的绩效与不足。二、主要建树1.本书稿首次从开发的角度全面系统论述了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贵州,农业是如何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2.本书稿回答了平原型的现代农业技术“拿来”到山地型的贵州后,是如何实现技术本土化的。3.本书稿细致还原了贵州传统的“经验型”农业向现代“实验型”农业转型的艰难过程。4.本书稿对抗战时期贵州农业开发过程中,政府权力介入、农业技术嵌入、农业技术推广员、地方士绅、民众的抵触和接受等多方力量作了考察。三、学术意义贵州地势高,山地多,不利于大规模的作物种植;但是崎岖不平的地理条件加上适中的纬度和适量的光照,却有利于特色作物的生长,如茶叶、马铃薯等。贵州一直处于开发滞后状态,但大量待开发的地区潜力巨大。贵州土地并不肥沃,农业产量较低,农民素质不高,亟需国家介入,用现代科技来发展农业、武装民众头脑。这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决定了贵州的农业开发一开始就有其不同于中原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独特之处。这也就构成了以贵州作为个案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贵州的山地自然条件
第二节 明代以来贵州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抗战军兴与贵州山地农业开发
第二章 健全农事机构,开展农业调查
第一节 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的成立
第二节 县农业推广所的设置
第三节 其他农事机构的设立
第四节 开展农业调查
第三章 引进现代农技,提高农产质量
第一节 粮食作物的育种试验——以水稻、小麦为例
第二节 经济作物的育种试验——以烟草、棉花为例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试验
第四章 加强农业推广,促进技术下乡
第一节 推广人员的训练与任用
第二节 农业推广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技术下乡”的宏观观察——以小麦推广为例
第四节 “技术下乡”的微观观察——基层推广员眼中的推广现场
第五章 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利用价值
第一节 推广冬耕
第二节 号召垦荒
第三节 乡镇造产
第四节 减糯增籼
第六章 兴修农田水利,开发水利资源
第一节 贵州自然灾害的特殊性
第二节 战时贵州农田水利事业概述
第三节 战时贵州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
第七章 力促农贷事业,激活农村金融
第一节 战时贵州农村金融网的建立
第二节 贵州省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开发
第三节 战时农村合作金融的衰落
第八章 抗战时期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的绩效与不足
第一节 抗战时期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的绩效评估
第二节 抗战时期贵州山地农业开发的不足之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中国・本の情報館~東方書店 東方書店トップページへ
会社案内 - ご注文の方法 - ユーザ規約 - 個人情報について - 著作権につい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