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黄雄义
|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9月 |
コード:502743 250p 24cm ISBN/ISSN 9787522723044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展现出这一机制的良好运行效果。本书以法学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清代的因案修例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了解清代的司法状态、法律的创制机制、条例的来龙去脉乃至揭示中国司法创制特有的文化规则,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之缘起 二 学术史梳理 三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 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内涵及其现象还原 第一节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概念界定 一 “案”为司法成案 二 “例”指刑事条例 三 “修”是编纂修改 第二节 《大清律例》中的因案修例 一 乾隆四十三年版《大清律例》中的因案修例 二 同治九年版《大清律例》中的因案修例 第三节 清代刑事案例集中的因案修例 一 《驳案汇编》中的因案修例 二 《刑案汇览》中的因案修例 第三章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法源基础 第一节 固有法体系中司法案例与成文法的关系流变 一 子产铸刑书之前:司法案例代表成文法阶段 二 秦汉至唐:司法案例辅助成文法阶段 三 宋元至明清:司法案例融入成文法阶段 第二节 清代以律例为核心的法源结构 一 《大清律例》的生成与定型 二 律主例辅的关系定位 三 条例的灵活性催生因案修例机制 第三节 成案在律例体系下的法源意义 一 成案填补律例漏洞 二 成案是研习律例的工具 三 成案触发条例纂修 第四章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运行程序 第一节 启动:提议创设新规则 一 地方督抚或将军提议 二 以刑部为主的中央机构提议 三 皇帝提议 第二节 核准:核定新规则内容 一 刑部初核 二 皇帝终核 第三节 修例:新规则纂为条例 一 常设性的专业修例机构——律例馆 二 律例馆的修例程式 第五章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成果类型与技术详解 第一节 解释性条例 一 文义解释型 二 体系解释型 三 目的解释型 四 解释性条例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 修补性条例 一 类推适用型 二 目的性限缩型 三 目的性扩张型 四 创造性补充型 五 修补性条例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条例使用法律方法的本土对译 一 “注解”与“法律解释” 二 “比附”与“类推适用” 三 “律意”与“法律的目的” 四 “因时立制”与“创造性补充” 五 中国古代法律方法的运用特性 第四节 条例纂修过程中体现的立法技术 一 条标技术 二 法律修改技术 三 文字表达技术 第六章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的文化机理 第一节 作为一种规则体系的法文化 一 法文化之概念解读 二 成果观与规则观之辨 三 立场的选择:规则观 第二节 清代因案修例机制映射的文化规则 一 “皇权至上,一元和合”的权力运行规则 二 “大法虚置,小法实用”的法源定位规则 三 “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的法律适用规则 第三节 受清代因案修例机制文化影响的后世制度 一 民国判例制度 二 案例指导制度 第七章 结语:以古代法律智慧推动现代制度完善 一 清代因案修例是一种典型的司法创制机制 二 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司法案例运用模式 三 完善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 四 构建中国特色因案修法建议机制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