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创新研究
庞骏 李琼英 黄辉 等
|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05月 |
コード:502518 297p 26cm ISBN/ISSN 9787576613285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探讨了我国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空间特征与旅游创新模式,对民间信仰建筑空间、仪式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以及象征空间的文化旅游展开全面研究。作者庞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从事建筑历史学、文化遗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课题多项。本书不仅较为系统、客观地论述了民间信仰、文化空间基本内涵和特征,梳理和介绍国内外重要理论和观点;而且还研究了民间信仰文化空间主要类型和空间形式表现,为其选择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做准备;还研究了民间信仰文化空间再生产和旅游传播功能,为我国广大乡村民间信仰文化开发提供思考与借鉴。全书每一章都围绕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体验与展示等文化旅游主题展开,力求“理例结合”。本书文字朴实,语言平实,态度客观。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既有利于回应当代如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问题,又可以为提升当前乡村空间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三农”问题提供振兴乡村建设提供思考。适用对象: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旅游创新等相关人员。
目录 引论 1 民间信仰文化旅游研究概述 1.1 探索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创新路径 1.1.1 中国乡村振兴现状概述 1.1.2 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与传承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介绍与评述 1.2.1 乡村旅游 1.2.2 民间信仰概念的知识生产 1.2.3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 1.3 研究内容 1.3.1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构成和特征 1.3.2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的生产性与消费性 1.3.3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创新模式探讨 1.4 研究方法 1.4.1 建筑现象学上的宫庙建筑空间与场所精神分析法 1.4.2 后现代建筑历史-文本分析法 2 民间信仰历史形成与当代演变 2.1 民间信仰概念界定 2.1.1 民间信仰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1.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们认知民间信仰的影响 2.1.3 民间信仰与宗教概念的关系 2.2 历史上民间信仰的主要功能 2.2.1 民间信仰文化功能 2.2.2 民间信仰社会功能 2.2.3 民间信仰经济功能 2.3 当代民间信仰文化功能 2.3.1 当代民间信仰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 2.3.2 当代民间信仰文化变迁 2.3.3 当代民间信仰文化传播功能 3 乡村旅游吸引物理论 3.1 乡村旅游吸引物 3.1.1 乡村旅游吸引物概念 3.1.2 乡村旅游吸引物塑造 3.2 旅游经营者角度乡村旅游吸引物开发主要模式 3.2.1 “挖掘”型 3.2.2 “移植”型 3.2.3 “生长”型 3.3 游客角度乡村旅游吸引物开发特点 3.3.1 追求主题与文化的深度体验 3.3.2 注重个性自由表达 3.3.3 趋向绿色、健康和生态旅游 3.4 民间信仰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3.4.1 重要性 3.4.2 可行性 4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理论 4.1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生产理论 4.1.1 民间信仰宫庙建筑文化空间 4.1.2 民间信仰非遗文化空间 4.2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开发与创新策略 4.2.1 民间信仰文化空间保护与活化 4.2.2 强化民间信仰文化空间旅游传播 4.3 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空间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符号 4.3.1 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的社会文化功能 4.3.2 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空间的象征符号建构 5 民间信仰宫庙建筑文化空间旅游创新 5.1 旅游创新模式一: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空间场所精神建构与旅游符号塑造 5.1.1 场景旅游开发 5.1.2 案例一:人神祠庙董云阁烈士故居红色场景旅游开发 5.1.3 案例二:广州南海神庙场景 5.1.4 案例三:蓝色和美海岛旅游场景开发 5.2 旅游创新模式二:社区参与的文化景观旅游开发 5.2.1 运用文化地理学打造社区参与的民间信仰文化景观 5.2.2 民间信仰文化景观旅游开发 5.2.3 案例一:南京市江宁区七仙大福村美丽乡村规划 5.2.4 案例二:金门东林、陈坑古村民间信仰文化景观空间旅游创新 5.3 旅游创新模式三:宫庙建筑博物馆式历史一文本旅游 5.3.1 博物馆式历史—文本旅游 5.3.2 案例一:广东佛山祖庙地标建筑博物馆 5.3.3 案例二:广东汕尾市陆丰碣石镇元山寺 5.3.4 案例三:海峡两岸传统村落民居红砖建筑博物馆 6 民间信仰仪式文化空间旅游创新 6.1 民间信仰仪式文化空间旅游开发创新 6.1.1 非遗文化空间演艺活动旅游 6.1.2 国家级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旅游展示 6.2 风水观念信仰——中国古代的三才同构文化景观旅游 6.2.1 风水观念信仰旅游 6.2.2 风水案例分析 6.3 世界级非遗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案例 6.3.1 妈祖信俗文化旅游开发 6.3.2 端午节文化旅游开发 6.3.3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旅游开发 6.3.4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旅游开发 7 海上丝路与亚太地区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融合开发 7.1 海上丝路与信仰文化的海外传播 7.1.1 海上丝路简介 7.1.2 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宗教信仰历史与现状 7.1.3 海上丝路与我国宗教信仰文化旅游开发 7.2 当代海上丝路沿岸佛教信仰文化之旅 7.2.1 当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 7.2.2 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旅游 7.2.3 区域联合开展佛教文化旅游 7.3 当代海上丝路沿岸道教信仰文化之旅 7.3.1 道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分布 7.3.2 当代东南亚道教文化之旅 7.3.3 广东广州区域道教旅游开发 7.4 “海丝”文化城市旅游产品创新 7.4.1 泉州世界遗产博物馆群专线游 7.4.2 漳州民间信仰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8 余论 8.1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协调发展 8.2 学术研究任重道远 附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