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大有
精装
潘静如
|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04月 |
コード:500933 436p 22cm ISBN/ISSN 9787522828572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目录 绪论 回望清遗民 文学与“表演” 政治变迁与自我因应 第一章 民初的遗民与租界 第一节 “海上流人” 第二节 “流人”的结社 第三节 以明亡哭清亡 第四节 租界体验与京师记忆 第五节 “流人”意蕴与租界悖论
第二章 清遗民与北洋政权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从漫社到赓社:谁是清遗民 第二节 “落叶”与天子 第三节 遗民话语与遗民伦理的向背 第四节 北伐前后孙雄的世变书写 第五节 清遗民与北洋政权
第三章 东北易帜前后的冷社 第一节 清遗老在东北 第二节 爱新觉罗·熙洽与冷社 第三节 旗帜的政治学 第四节 另类遗民袁金铠 第五节 审视伪满
第四章 “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 第一节 沦陷区日伪政权的“秩序重建” 第二节 “局外观棋事可哀”:故都与故老 第三节 “有限的政治姿态”:夏孙桐末年一瞥 第四节 汪伪政权与“螺壳道场” 第五节 沦陷区伦理的文化史考察
第五章 幽微的遗民意识 第一节 1948:李宣龚、陈曾寿引领的“重九”之宴 第二节 “同床各梦”的咫社 第三节 从遗老到遗少的同光记忆 第四节 许宝蘅的前世今生 第五节 遗民简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遗民时代:吴天任的浮城晚唱与现代迷思 一 始于“遗老”:20世纪上半叶的宋王台 二 吴天任在香港 三 何藻翔:“技术官僚”的视野 四 梁鼎芬:“道德楷模”的悲剧 五 康有为:“盖非辟也,何复之有” (那颗晴空 摘 ) 六 两种“清遗民”:经验的/抽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