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空间与历史:布达拉宫沿革史论
精装
多吉平措
|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2024年01月 |
コード:498632 308p 25cm ISBN/ISSN 9787522822372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稿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分析每阶段中的布达拉宫在西藏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通过挖掘传统藏文文献典籍、敦煌文献、考古成果等史料,以多学科的研究方式,梳理早期布达拉宫的历史沿革,试图对吐蕃时期在红山上有无宫堡建筑等问题进行考证。其次,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后,随着权力中心的解体,拉萨河谷也趋于平静。藏传佛教后弘期兴起后,为延续和标榜正统印度佛教传承,各教派不断寻找观音修行道场“布达拉”,红山也被赋予“布达拉”的特殊意义,成为各教派试图建立理论体系的“观音道场”。分裂割据时期的“布达拉宫”,完成了从宗教场所到战略堡垒的功能转型。然后,随着各个割据政权由分裂趋向统一,平坦的拉萨河谷中央隆起的红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僧俗官员的建议下在红山上修建宫殿,主要作为政治、军事中心。18世纪以后布达拉宫进入扩建和修缮期,并加设了部分机构,体现出政权内部的博弈和外部形势的变化。清晚期,国内外形势动荡,西藏地方已无力安于一隅,十三世灵塔殿的修建完成标志着布达拉宫建筑的定型。
目录 绪论 一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布达拉宫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持舟而来 一 “布达拉”的由来 一 观音信仰传入藏地 二 “布达拉”概念在藏地的传播 三 “布达拉”观念形成的背景 小结 第二章 想象的空间——吐蕃时期的“布达拉” 一 1300多年前拉萨河谷人类生态 二 红山宫殿之谈 三 藏文吐蕃史史料的两个传统 小结 第三章 历史的记忆——“中世纪”的拉萨红山 一 蔡巴噶举的早期经营 二 “法王洞”与“法王殿”模式 三 圣观音像的探讨 四 各方势力逐鹿拉萨 小结 第四章 红山之巅——布达拉宫的修建 一 修建白官 二 白官建筑样式的来源 三 修建红官 四 修建红宫的影响与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样制所涵——布达拉宫功能的拓展 一 设立各种机构 二 从结构到功能 三 终成规模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