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研究中国侨领与东南亚华人社会
/“文化出口”与东南亚汉学研究丛书
〔新加坡〕黄贤强
|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7月 |
コード:493685 344p 24cm ISBN/ISSN 9787308214919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历任中国驻马来亚槟城领事的跨地域活动的研究。内容包括从首任领事张弼士到续任领事张煜南、谢春生、梁碧如、戴欣然和戴淑原等对当地华人社会的贡献,以及他们对新马华人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本书也会阐述他们对促进中国和新马交流的历史意义。本书共十八章,分为三个部分,对应于以下三块内容:其一,族群、历史、田野:一个东南亚客家集团的跨域研究;其二,近代中国的客家侨领;其三,东南亚华人社会。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跨域研究 第一章 族群、历史、田野:一个东南亚客家集团的跨域研究 一、客家集团的形成 二、客家集团实力的展现 三、跨域研究客家集团的必要性 四、余论:客家集团研究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马来亚侨领梁碧如家族的跨地域研究 一、梁碧如的“两头家”:婚姻和子嗣 二、洁养堂:家乡的荣耀和家族符号 三、蒙养学堂和德济疗养院:梁氏家族的仁心善果 四、后裔的遭遇和出走:跨地域流动和联系 五、结论 附录:洁养堂的重现和变迁:田野考察纪要 第三章 两大家族的跨地域婚姻与其政商网络 一、两个豪门家族的联姻:张福英和林景仁家族 二、两个家族的铁路事业和政商网络 三、“闽南王”与“客家后”的跨地域婚姻与发展 四、余论 第四章 归根与扎根:论东南亚客家富商的跨域人际网络 一、“归根”与“扎根”:两个南洋客家富商的类型 二、生荣与死哀:从哀思录和荣耀集分析华商的人际网络 三、归根型和扎根型华商的形成因素 附录一:张弼十遗嘱 附录二:张鸿南先生家传/亚灿 第五章 从《张榕轩侍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跨域人际网络 一、张煜南及其《荣哀录》 二、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三亲网络 三、从《荣哀录》看张煜南的政商和文教网络 四、张煜南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 五、结论 附录:《张榕轩侍郎荣哀录》目录及致哀者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的客家侨领 第六章 历史书写与文化记忆:以张弼士为例 一、历史上的张弼士 二、文本书写中的张弼十形象 三、“张弼士”形象的建构与记忆 附录:张弼士/温廷敬 第七章 张煜南与槟榔屿华人文化、社会图像的建构 一、历史书写和记忆中的张煜南 二、张煜南与槟榔屿极乐寺 三、张煜南编著中的槟榔屿华人社会图像 四、结语 第八章 谢春生侨领的角色、任务和故居 一、谢春生与槟城侨领的角色 二、槟城侨领与中英文报章的报道 三、田野考察谢春生故居的发现 附录一:《槟城新报》有关谢荣光和梁碧如的报道 附录二:《海峡时报》有关谢荣光和梁碧如的报道 第九章 梁碧如:侨领、教育家和慈善家 一、梁碧如的生平和就职 二、梁碧如的护侨任务与表现 三、梁碧如的教育和慈善事业 四、结语 附录一:槟城中华学堂开学典礼讲稿/梁碧如 附录二:振兴矿物刍言/梁碧如 第十章 戴欣然与槟城华人社会 一、从移民到富商和侨领 二、戴欣然前期的慈善事业 三、戴欣然后期的慈善事业 四、戴欣然与槟城社会 五、结论 附录一:戴春荣先生六十双寿序/戴鸿慈 附录二:戴公府君墓表/赖际熙 第十一章 民初客籍侨领与槟城华人社会:戴淑源与黄延凯 一、戴淑原与槟城的华文教育 二、黄延凯与槟城华人的爱国意识 三、两个时代的客家籍槟城侨领 第十二章 槟城侨领谢湘及其免职风波 一、谢湘的生平履历 二、谢湘侨领的业绩 三、谢湘之免职风波 四、“免职棱镜”下的折射 五、结论 第十三章 刁作谦在新加坡的侨领职务及风评 一、客家侨领刁作谦 二、刁作谦在新马地区的活动和职务 三、新加坡华人对刁作谦的反应和评价 附录:祭文/港九各界团体首长暨追悼会筹备委员 第三部分 东南亚华人社会 第十四章 华教、孔教与客家绅商:槟城与新加坡两地新式学校的创建 一、槟城中华学堂的创办 二、槟城崇华学堂的创办 三、槟城华文教育与孔教的关系 四、客家人与槟城华校的关系 五、新加坡应新学校和启发学校:客家会馆、庙祠与学堂教育 六、结论:新马客家人办学的几种形式 第十五章 移民、检疫、殖民社会:中国侨领、英国殖民政府与新加坡华人 一、淇樟山检疫所中国移民的遭遇及侨领的反应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淇樟山。卜的华人 一、中国侨领、殖民地巡视委员与华人的“三角关系” 四、结论 第十六章 从帮群共治到帮群隐治:新加坡同济医院的跨方言群结构及演变 一、引言:跨方言群的同济医院 二、从“广帮创办”到“帮群共治”(1867一1930) 三、从修改章程到帮群隐治(1930—1941) 四、结论 第十七章 棉兰华人族群、庙宇、会馆与领导人物 一、棉兰的开发与华人移民 二、棉兰的华人庙宇与会馆组织 三、当地侨领及领导阶层的转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