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秦汉谏议研究
涂盛高
|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3年06月 |
コード:491572 282p 21cm ISBN/ISSN 9787522202716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秦汉谏议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古今人研究论著,系统探讨秦汉谏议在秦汉政治活动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首先是秦汉谏议概论。追溯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议活动及谏议思想。其次论述秦汉谏官及职掌。谏官在整个谏议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秦汉谏官的范围、选举、职掌、兼官、演变可清楚地了解谏官在秦汉言责当中的地位。再次论述秦汉谏议种类、程序、技巧、依据。复次论述秦汉谏议的特点。秦汉谏议成风,进谏主体广泛。谏议总脱离不了当时的语境,百官吏民之进言往往要采择当时的舆论,君主的施政亦要关注舆论的影响。谏议制度具有独立性,与监察制度不同;谏议制度与监察制度在实施主体和针对对象、制度效力、制度途径、制度依据等方面都存有区别。最后论述秦汉谏议效果与后世发展。本书对于全面了解秦汉谏议制度及活动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了解秦汉监察制度、秦汉官僚制度乃至秦汉的政治与社会有一定的价值。
目次: 绪 论 / 001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001 二、学术史回顾 / 005 三、研究思路 / 010 第一章 秦汉谏议概论 / 01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谏议 / 013 一、上古时期的谏议 / 013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谏议 / 017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议 / 021 四、先秦谏议思想 / 028 第二节 秦代的谏议 / 033 一、谏议制度形成的时间 / 033 二、秦代谏议制度 / 035 三、秦代谏诤活动 / 038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谏议 / 042 一、两汉时期的谏议官制 / 042 二、两汉谏议活动概述 / 043 第二章 秦汉谏官及职责 / 047 第一节 秦汉的谏官 / 048 一、秦谏官设置考 / 048 二、两汉谏官设置考 / 048 第二节 谏(议)大夫的选任与兼官 / 058 一、谏(议)大夫的选任 / 058 二、谏大夫兼官 / 065 第三节 谏(议)大夫的职责 / 068 一、言君主得失 / 069 二、举荐人才及上变事 / 072 三、诏令所使 / 074 附 汉谏(议)大夫表 / 078 第三章 秦汉谏议的种类、程序、技巧、依据 / 104 第一节 谏议的种类 / 104 一、谐隐讽谏 / 106 二、随事规谏 / 109 三、正色直谏 / 111 四、犯颜强谏 / 113 五、怀忠死谏 / 115 第二节 谏议的程序 / 118 一、求言与进言 / 118 二、应言 / 133 第三节 谏议的技巧 / 150 一、谏合于理 / 151 二、知心而谏 / 153 三、信而后谏 / 155 四、察爱憎谏 / 156 五、密成泄败 / 159 六、勿触逆鳞 / 161 第四节 谏议的依据 / 164 一、灾异说之演变及形成 / 164 二、灾异说的基本内涵 / 166 三、常见的几种灾异现象——日食、地震等 / 170 四、灾异与民意 / 175 五、灾异与外戚、宦官专权 / 177 第四章 秦汉谏议的特点 / 181 第一节 谏议成风 / 181 一、原始民主遗风的继承与发展 / 182 二、圣君屡作 / 187 三、儒学熏陶 / 191 四、秦亡的历史教训 / 194 五、良善导谏之法 / 196 第二节 谏议主体广泛 / 196 一、太后、皇后、太子、宗室、外戚进言 / 197 二、中央官员进言 / 200 三、地方官员进言 / 207 四、民间进言 / 209 第三节 谏议兼采舆论 / 212 一、事关谏议的舆论种类 / 213 二、舆论影响谏议的形式 / 219 三、舆论在谏议中的作用 / 226 四、舆论的局限性 / 229 第四节 谏议制度独立于监察制度 / 232 一、谏议与监察的字源及古义考析 / 233 二、监察制度略论 / 234 三、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的区别 / 235 第五章 秦汉谏议的效果与后世发展 / 239 第一节 导谏之法 / 239 一、言者无罪 / 240 二、奖赏谏者 / 244 三、任用或升迁谏者 / 247 四、以谏取才 / 250 第二节 谏议的局限 / 252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桎梏 / 253 二、君主个人的局限 / 255 三、谏言者自身的局限 / 258 四、谏议本身发展的不正常 / 261 第三节 秦汉之后谏议制度的发展轨迹 / 263 一、魏晋南北朝谏议制度的发展情况 / 263 二、隋唐五代谏议制度的发展情况 / 264 三、宋元谏议制度的发展情况 / 266 四、明清谏议制度的发展情况 / 267 结 论 / 269 参考文献 / 272 后 记 / 28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