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与国家建构:变奏与复调的历史(1895-1919)
李华伟
|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4月 |
コード:491316 311p 24cm ISBN/ISSN 9787522718897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张螺旋式上升为执拗的高音并主导了舆论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们今天对孔教的认知。本书以多维的视野,呈现了晚清民国孔教复杂多变的思想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孔教与国家建构的多元与复调、喧闹与缄默、沉默的螺旋与执拗的高音均在书中得以呈现。
目录: 导论:在国家建构的视野中探索近现代孔教的浮沉 第一章 孔教的创立:康有为的宗教改革设想及其实践(1886—1901) 第一节 孔教的提出与康有为孔教思想的分期问题 第二节 1902年之前康有为对孔教的宗教化构建 第二章 反击(一):梁启超的反戈一击 第一节 从保教、“教不必保”到“新民” 第二节 康有为的“逆宗教改革”与梁启超的批判 第三章 反击(二):排满革命与章太炎的“订孔”“订康” 引言 戊戌政变后的中国政治、思想与章太炎 第一节 章太炎对康有为“隐晦的批评” 第二节 “订孔”与“建立宗教论”(1902—1911) 第四章 康有为第二阶段的孔教改革与梁启超的批判 第一节 为“游魂”寻体:康有为第二阶段的孔教改革 第二节 梁启超对孔教的定位和改造 第三节 康有为、梁启超在孔教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原因 第五章 孔教与“宪政”“共和”:陈焕章 的孔教建构理论 第一节 《孔门理财学》与宪政的孔教版本 第二节 孔教与共和:为孔教寻求结构性位置 结语 第六章 建立孔教犹“素无创痍,无故灼以成瘢”:来自章太炎的批判 第一节 批判孔教入宪,塑造孔子新形象:以《驳建立孔教议》为中心 第二节 “执拗的高音”:章太炎孔教批判之影响 第七章 马相伯对孔教的解构与批判 第一节 对宗教的界定 第二节 对孔教的批判 第三节 对孔教入宪及孔教国教化的批判 第四节 对元首祭天的批判 结语 第八章 尊孔与批孔的四次攻防战 第一节 尊孔与批孔首战(1913.7—1913.10) 第二节 尊孔与批孔再战(1913.11—1916.7) 第三节 第二次孔教入宪运动期间的尊孔与批孔攻防战(1916.8—1917.5) 第四节 张勋复辟及其后的尊孔与批孔攻防战(1917.6—1919.12) 第九章 “共和”与“孔教”:孔教与国家建构 第一节 引言:孔教入宪运动与批孔历史的多元面向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一):孔教非宗教 第三节 沉默的螺旋(二):孔教不适宜于民国教育精神 第四节 沉默的螺旋(三):礼教与现代社会不合 第五节 沉默的螺旋(四):从孔子为“世界共和主义之初祖”到孔教与共和势不两立 第六节 孔教、“国粹”与文明再造 第十章 结语:近现代儒学、孔教与国家建构 附录 当代大陆儒教复兴之载体及其效用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