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早期社会学者的徘徊和探索
方慧容
|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5月 |
コード:489233 299p 21cm ISBN/ISSN 9787208177888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本稿以吴景超和费孝通两位学者为个案,围绕中国近现代转型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间的关系,梳理1920年代到1940年代二人的思想变化。吴景超是典型的五四一代学人。五四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及对科学主义的热忱。赴美留学期间,目睹华人在美遭受的歧视,一度怀抱激烈的国家主义主张。学成归国时,吴景超完成了科学主义的洗礼,转向寄希望通过科学的、综合的社会研究,进行社会改良救国。九一八后,吴景超的国家主义再度高涨,面对当时热闹的乡村建设运动,他提出没有统一建国,一切社会建设都是不可能的。吴景超因此离开大学,到政府主管经济部门工作,后又希望将社会主义与分权的社会组织相结合。作为更年轻的一代社会学学者,五卅运动及随后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成为了费孝通个人成长的起点及不断反省的对象。费孝通受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试图超越机械的生产力决定论。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改革优先论”持批评态度,强调社会转型中,社会和文化要素相调适,尽量降低社会或文化失调导致的痛苦和失序。“二战”后,他认识到一个“实质的”而非“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需要基层社会团体的凝聚力及“共同目的”的形成为基础,于是又退回到渐进的社会经济建设优先。
【目录】 导论 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吴景超研究综述 1 【第一时期:1919 年五四运动—1931 年夏】 第一章 清华园与吴景超思想的底色 | 15 1. 五四后清华的教育改革和学生自治运动 | 22 2. 国家领袖精英意识的勃兴 | 41 3. “小团体”与“大团体”:自治的困难 | 57 4. 清华学生的“学术研究”风气 | 80 5. 一个简短的小结 | 96 第二章 从国家主义到科学主义 | 98 1.《唐人街》及其延伸 | 102 2. 科学主义的洗礼 | 107 【第二时期:1931 年秋—1937 年3月】 第三章 建设需要以统一为前提 | 121 1. 吴景超的“统一建国论” | 123 2.“在科学的旗帜”下,“合作的、殊途的朝着改良社会或救国的大目 标前进” | 129 3.“迷信农村运动……将来一定会失望,会悲观” | 140 第四章 吴景超的社会变迁观及抗战前对统制经济的看法 153 1.“贫困问题”教研及滥觞 | 153 2. 吴景超的社会变迁观 | 159 3. 全面抗战前对统制经济的看法 | 169 【第三时期:1937 年 4 月—1943 年 3 月】 第五章 抗战中对统制经济认识的加深 | 183 1. 全面抗战初期:从疑虑到热捧 | 185 2. 对统制经济的质疑逐渐加深 | 188 3. 农本局事件及冲击 | 195 第六章 知识分子与建国:公营事业“合理化”与“士”的转型 | 204 1. 全面抗战初期对公营企业的研究 | 206 2. 战时资源委员会公营事业发展 | 211 3. 公营事业与“士”的现代转型 | 215 【第四时期:1945 年 1 月—1948 年 12 月】 第七章 战后吴景超的政治选择及思想变化 | 231 1. 战后权力中枢的变动及吴景超的政治选择 | 232 2. 参与救济总署工作与吴景超的思想变化 | 239 第八章“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学意蕴 | 251 1. 战后吴景超的比较经济制度研究 | 252 2.“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学意蕴 | 261 3. 中国经济建设之路:兼与费孝通比较 | 267 结语 | 286 参考文献 | 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