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协商:翻译中的语言、文类与社会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丽华
|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1月 |
コード:488981 305p 23cm ISBN/ISSN 9787301338438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翻译,不仅是沟通的桥梁,还是呈现差异的场所。文体,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文学形式,在跨文化的翻译中并非透明的因素,而是具有不可穿透的物质性。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在中西语言的“翻译”中来书写批判的思想史的路径;本书聚焦晚清民国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因语言、文类与社会的不同所带来的中西文体之间的冲突、协商与创造,试图将文学形式的历史,置于翻译这一跨文化的空间中来展开。通过翻译揭示出文体在跨文化旅行中的变形与创造,不仅可以动态地呈现晚清至民国这一历史时期新的文学形式的生长,亦可透过文学的形式协商,窥探其背后文化、制度与社会的深广地貌。
目录 序 陈平原 第一章 导论:翻译与跨文化的文体协商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语言到文体 二、翻译中的文体(无)意识 三、界定“文体” 四、被协商的现代性 第二章 “演义”传统与清末民初白话短篇小说译介 一、晚清“小说”概念寻踪 二、“演义”传统与小说翻译 三、吴梼、刘半农、周瘦鹃的小说译例 四、结语:清末民初读者对“小说”的集体想象 第三章 无声的“口语”: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白话文理想 一、题记的意义 二、从文言到“口语” 三、安特路朗的角色 四、翻译作为形式:通向“直致的白话文” 第四章 文类旅行:从安德烈耶夫《思想》到鲁迅《狂人日记》 一、“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与《思想》 二、“超人”的投影:《狂人日记》与《思想》的“内涵”差异 三、“狂人”“超人”与“异人”——兼论冷血译本的媒介意义 四、《狂人日记》与鲁迅短篇小说形式 第五章 “直译”的神话: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经典化 一、文学革命与《域外小说集》的“复活” 二、《域外小说集》的“重写”:群益版与东京版的对勘 三、“直译”作为典范 四、结语: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第六章 鲁迅、曼殊斐儿与文学现代主义:《幸福的家庭》文体新论 一、拟“许钦文”,还是拟“曼殊斐儿”? 二、互文阅读:《幸福的家庭》与《一个理想的家庭》 三、文体协商:被翻译的“内心独白” 四、鲁迅的都市小说与文学现代主义 第七章 “新文化”的拟态:《高老夫子》中的两个自我与双重诗学 一、从“照镜子”谈起 二、《高老夫子》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三、女学生与新文化——作为“今典”的《一封怪信》 四、未完成的“新文化” 第八章 中国之“意识流”:废名的小说文体与象征诗学 一、废名小说文体略识 二、因文生情:《桥》的小说文体与晚唐诗学 三、象征的技艺:中国之“意识流” 四、作为诗学宣言的“小说” 第九章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 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 二、依违于古、今之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小说”观 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陈寅恪的“小说”论 四、结语:走出中西“小说”的格义 附录一 唐传奇的Sitz im Leben 附录二 从陈季同《黄衫客传奇》反思文学史的民族国家框架 中日文书目 西文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