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
徐俪成
|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2月 |
コード:487631 449p 24cm ISBN/ISSN 9787208181298 |
|
|
|
在庫有
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在庫には、限りがございます。大量注文の場合、ご対応できない場合がございますので、あらかじめご承知おきください。
|
|
|
|
|
本書は、漢魏六朝文学の担い手であった士人階級に着目し、群体としての社会的地位とその変遷が、同時期文学の創作・批評・発展に与えた影響について、陶淵明や謝霊運の事例も交えながら考察をおこなう。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社会身份与政治角色:文人身份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文”“文士”与“士人” 第四节 前人研究综述 一、汉魏六朝士人与文人关系研究 二、汉魏六朝文人仕宦状况研究 三、汉魏六朝文人集团、文人群体研究 四、士风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第一章 俳优·颂者·文吏·儒生:汉代文人身份的转型 第一节 赋者诗流:游士到风人的转型 一、从诸侯游士到宫廷文人 二、游士土壤的失落与“见视如倡”的焦虑 三、从俳优之讽谏到儒士之风刺:西汉文人对赋的改造 四、从风到颂:统一帝国中文人政治功能的转变 第二节 治章解烦:文吏与文儒的融合 一、政治宣传、文书办公与书记角色的兴起 二、文吏与儒生之争 三、博学与建功:儒生与文人的融合 第三节 高衢骋力:汉末游士之风的复兴 一、走出乡里:东汉文人的求仕路径 二、汉末重才之风与文人地位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君主·名士·皇族:晋宋文人群体的扩展与社会身份的改变 第一节 “宾主同作”与士族文学的兴起 一、从“君命臣作”到“宾主同作”:公宴诗作者地位的提高 二、两晋十六国“宾主同作”的扩展 第二节 从清谈之士到文义之士:东晋名士的转型 一、清谈中的言文会通 二、桓、谢与名士文人化的开端 第三节 宋初皇族与南朝尚文态势的形成 一、从“雅道无闻”到“宋武爱文” 二、文学侍从与宋初宗室的文学爱好的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奉酬顾问”到“文学相处”:南朝文人的侍从角色 第一节 清选官与侍从角色 第二节 清选官的具体职务 一、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散骑侍郎 二、秘书、著作 三、东宫属官(附诸王属官) 四、中书令(中书侍郎) 五、吏部尚书(吏部郎) 第三节 侍从角色的特性与对文学活动的推动作用 一、高门“官历”:侍从角色的官职“连续统” 二、侍从角色的集聚性与诗文创作的集群效应 三、“清官”之“清”与高门士族诗赋写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侍从角色与汉魏六朝的即席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公宴诗的政治功能 一、陈诗展义:公宴诗的政治宣传意义 二、赋诗观志:公宴诗的政见表达功能 三、寄诗以亲:公宴诗的君臣纽带作用 四、建功与隐逸:作者政治处境对公宴诗主题的影响 第二节 即席写作与尚敏之风 一、贵速与即席:尚敏之风兴起的原因 二、刻烛与争敏:南朝即席写作的规则化与竞赛化 三、天机的捕捉:尚敏之风与南朝的灵感论 四、从雕饰到天然:尚敏之风与齐梁诗风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属辞劝表,文人之伟者”――侍从、书记的合流 第一节 侍从与书记的地位之别 一、南朝书记角色的发展 二、侍从与书记的地位差别 第二节 南朝开府宗室的三套僚佐系统 一、士族群体的扩大与幕府僚佐起家的普及 二、州府僚佐、军府僚佐与王国僚佐 三、军府、王国僚佐与府主的依附关系 第三节 宗室开府之风与军府僚佐身份的变化 一、宗室开府之风与军府僚佐地位的提高 二、军府文职僚佐的两重角色及文学活动 第四节 侍从、书记在文人身上的合流 一、南朝书记角色的侍从化――以记室参军和掌书记为核心 二、南朝“文笔兼能”文人的个案分析:刘绘、王融、谢朓、江淹 第五节 南朝后期书记的“华要”化与“笔”体地位的提升 一、书记角色的“华要”化 二、以书记为文宗:陈朝君主对书记地位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书记角色与汉魏六朝公文的功能转换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人的连珠体练习与公文的骈俪化 一、连珠与公文的关系:连珠体起源再探 二、陆机《演连珠》与连珠体的骈俪化 三、连珠体与六朝公文的骈俪化:以荐举文为中心 四、事理相承与文辞相应:公文中连珠句的引入方式 五、结论 第二节 汉魏六朝文人的檄文写作与檄文的文学化 一、檄文的起源与政治、军事功能 二、成为“文章”的公文:檄文的文学性阅读 三、功能性的消隐与文学性的突显:檄文在类书中的变貌 四、向谁作檄:文学性阅读与檄文的拟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与世相绝”与“以诗示志”:隐士与地方官员的身份书写 第一节 寄意与适性:从陶渊明诗看隐士的身份书写 一、“寄意一言外”:诗歌对隐士之“意”的传递 二、赋诗自娱:诗歌写作与隐士形象 三、“适性”的创作:陶渊明诗歌风格与“性刚才拙”的统一 四、以文观德:陶渊明作品与隐士身份的关系 第二节 山水与止足:谢灵运的名士身份书写 一、黄屋非尧心:“心”与“迹”的辩证关系 二、从“止足”到“隐逸”:谢灵运诗中的身份书写 三、“栖清旷于山川”:山居诗赋与“山居隐士”的身份定位 第三节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谢朓对谢灵运身份书写的 继承与发展 一、谢朓宣城诗对谢灵运永嘉诗的继承 二、“会是共治情”:谢朓宣城诗中对“二千石”政治角色的书写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未窥六甲,先制五言”:士人群体的幼年文学训练与 精英身份的生产 第一节 “幼属文”的概念及南朝以前的发展状况 一、“幼童”的范围 二、汉魏之间的“幼属文”事迹与学习途径 第二节 南朝追求早仕之风与属文年龄的提前 一、南朝士人年寿之忧 二、年寿之忧与早仕之风 第三节 幼童教育中文章与学问先后关系的转换 一、由先通经到先文采 二、幼童的诗文学习之途 第四节 幼属文与齐、梁文论中的才学关系之辨 一、“幼属文”之风与“文才天授”观 二、南朝文论中的“才主学辅”观念 第五节 “幼属文”事迹的传播与高门士族的精英身份再生产 一、家族长辈的直接推扬 二、“舅氏”与“父友”的作用 三、高门与寒士在“幼属文”宣传资源上的落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梁武帝的选才新政与“才子”的身份变化 第一节 从政才到文才:“才子”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梁武帝与“才子”称号的普及 一、梁武帝的选官新倾向与“才子”身份的认定 二、武帝的文学地位与“才子”认定的权威性 三、“诏授”与“才子”的快速迁转途径 第三节 “创革礼乐”与“献赋阙下”:梁初“才子”的政治功能 一、梁武帝的“创革礼乐” 二、“才子”赋颂与南北朝正统之争――重读《石阙铭》 第四节 “后进文士”的政治角色:待诏文德与会聚兰台 一、文德省的设立与文德待诏的意义 二、“兰台聚”与御史地位的提高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文人社会身份的变化与“以文观才”“文人无行”观念的产生 第一节 “以文观才”的成立 一、从“赋诗观志”到“以文观才” 二、“以文观才”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才俗之隔:文人身份认同的形成 一、“才俗之隔”的形成 二、从“士庶之隔”到“才俗之隔” 第三节 文人“恃才傲物”形象的成立 一、从“文人不护细行”到“文人恃才傲物” 二、文才与门第的冲突 三、“文士以职卑获诮”:“文人无行”批评背后的权力运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基本古籍及整理本 今人论著 期刊论文 硕博士论文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