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
精装
〔美〕张聪 著 刘云军 译
|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2023年01月 |
コード:486432 316p 22cm ISBN/ISSN 9787573204455 |
|
|
|
在庫僅少
弊社の在庫が2,3部以下のものです。店頭在庫については別途お問合わせください。
|
|
|
|
|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在这本深度研究著作中,作者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既未减少他们尽孝,也没有妨碍他们应举和奉公。相反,北宋朝廷及士人自身努力调和这一矛盾,进而促成了“禄养”模式在北宋的发扬光大。士人的长期远游,同时使乡里的含义变得淡薄而不稳定。这一方面导致父母死后久而不葬,产生大量摈弃祖茔、建立新茔的“不孝”现象,另一方面又直接促成了一种新孝行的“流行”。这场自下而上,由士人发起,以维护壮大家庭、宗族、乡里为目标的运动,与当时的儒学复兴汇成一股潮流,促成了理学的最终胜利。换言之,北宋时期对士人孝道的重新界定,不仅标志着政府对士大夫“私人”家庭事务的大规模干预,而且直接影响了宋代及后世家庭、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变迁。
目录 中译本前言/张聪 致谢 导论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 北宋精英与孝道 孝道、国家与士人身份认同 孝道与精英家庭 孝道、家和家乡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新孝道理念的胜出:禄养父母 从养亲到禄养父母 禄养的四种方式 通过登科实现禄养 为父母赢得封赠,成为孝子 乞近郡便郡养亲 侍养:在地方官舍奉亲 如何应对不愿随子之官的父母 分工尽孝:宣州梅氏 轮番侍养行孝:南丰曾氏 侍养妾母与出母 第二章守制与孝道:政策与实践 见于儒家经典和宋代之前的服丧 北宋有关文官的丁忧政策 北宋墓志铭中有关服丧的书写 服丧主题之一:早期历史的延续 居丧主题之二:北宋的新发展 作为道德模范的孝子 为祖父母服丧 为妾母服丧 第三章何时何地:葬事与孝道 旧茔抑或新墓:死亡和入葬的地理考量 营造新墓地:福建同安苏氏 死亡和入葬的时问维度 导致久不克葬的因素 “贫不克葬” 等待一并安葬父母 父母去世时人子尚幼 与丧葬有关的两种杰出孝行 与丧葬有关的三种不孝行为 疏于照看家茔 火葬 卜筮 第四章追思忆往:作为孝道表达形式的墓志书写 墓志铭书写简介 作为孝道表达形式的墓志铭写作 人子为父母求铭 作为实现孝心工具的书信 人子长途跋涉为父母求铭 追忆中的张力:人子与墓志作者 人子面临的困境之一:面对百般拖延的墓志铭作者 人子的困境之二:墓志铭作家拒绝撰文 墓志作者的困境之一:满足孝子要求与秉笔直书之间的矛盾 墓志铭作者的困境之二:纪念陌生人 不善通融的墓志作者和过分苛求的人子 “过度”追忆 结语北宋士人与孝道:家庭、乡里与国家 北宋士人与禄养 孝道、士人与国家 孝道与士人家庭生活 孝道、家和家乡 参考书目 译后记/刘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