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教务杂志》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
                /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钟晓文
 | 
              
                |  |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出版年:2022年09月 | 
              
              
                | コード:483162        272p  21cm  ISBN/ISSN   9787309163353 | 
              
                |  |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 
              
                | 本书主要阐述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以《教务杂志》为代表的跨文化大众传播文本,从相关主题的认知关键词、话语修辞与文本建构等三个层面,进入近代西方的中国认知与形象建构的修辞技巧分析,深入近代西方中国认知文本的深层结构与幻象生成的修辞诗学批评,批判反思近代西方主体在中国认知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建构。从三个层面进行追问:如何言说,言说什么,谁在言说。在传播话语的修辞分析中,语义变异与认知建构将成为主要研究视点;而在传播文本的修辞分析中,文体选择及修辞建构将成为主要的研究关注。传播文本的主体精神建构,既是异域认知中的视域改造,亦是视域融合中的精神重构。 
 目录
 
 绪论
 一、《教务杂志》: 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及其修辞建构
 二、《教务杂志》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史料研究现状
 (二)语料研究的价值缺失
 (三)史料研究向语料研究的转换: 《教务杂志》的多元研究价值
 三、选题意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务杂志》的文体与主题
 一、《教务杂志》的文体选择与主题建构
 (一)创刊初期(1867—1868)的文体选择与主题建构
 (二)发行中期(1907—1908)的文体选择与主题建构
 (三)发行后期(1937—1938)的文体选择与主题建构
 (四)跨文化认知中的文体建构
 二、《教务杂志》的话语建构
 (一)话语与文体的意向建构
 (二)话语与文体的逻辑建构
 三、《教务杂志》的文本语境建构
 (一)文本的时空语境建构
 (二)文本的文化语境建构
 本章结语 文体与主题:近代西方“中国认知”的语域建构
 
 第二章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宗族”之广义修辞学阐释
 一、“宗族”的概念认知: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
 (一)“clan-宗族”:词源探究与语义变异
 (二)“氏族-宗族”:历史追溯与视域错位
 (三)“宗族社会”:“中国社会”的概念认知与意象建构
 (四)作为修辞的视域:近代西方认知中的“宗族”
 二、“宗族”的结构认知:传播文本的修辞建构
 (一)“比萨斜塔”:“宗族”的结构认知与意象建构
 (二)“心脏脉动”:“宗族-国家”的关联认知与意象建构
 (三)“病态畸形”:“中国社会”的结构认知与意象建构
 (四)作为修辞的结构:近代西方认知中的“宗族”
 三、“宗族”的伦理批判:传播主体的精神建构
 (一)“宗法人伦”:“宗族”的社会伦理批判与意象建构
 (二)“祖先崇拜”:“宗族”的宗教伦理批判与意象建构
 (三)祖宗家法:“中国社会”的伦理批判与意象建构
 (四)伦理的意图:近代西方认知中的宗族
 本章结语 修辞的焦虑: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社会”
 
 第三章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伦理”:关键词“孝”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一、《孝经注疏》:“孝”的概念释读与系统认知
 (一)“孝”伦理的概念释读:语义指涉与义位顺序的修辞重构
 (二)“孝”伦理的系统认知:符号关联与伦理语域的修辞建构
 (三)“孝”伦理的意象呈现:文本逻辑与结构范式的修辞误读
 (四)“孝”伦理的实践质疑:道德垂范与美德扬名的修辞解构
 二、《曾子》:“孝道”的理据认知与“孝行”的系统建构
 (一)典籍释读的标点断句与修辞认知
 (二)“孝道”的理据认知与伦理批评
 (三)“孝行”的规约认知与系统建构
 (四)作为修辞的比较:“孝”的理据认知与基督教的伦理彰显
 三、“孝”的合法性质疑:典籍文本的消解与观念体系的颠覆
 (一)典籍文本的历史合法性消解
 (二)观念体系的逻辑合法性颠覆
 (三)实践系统的功能合法性解构
 (四)作为修辞的“质疑”,“孝”伦理的合法性消弭与基督教伦理的主体性彰显
 本章结语 意图谬见: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伦理”
 
 第四章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宗教”:关键词“儒教”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一、儒家概念:语义变异与系统变构
 (一)儒家概念的修辞解读
 (二)儒家概念的语义变异
 (三)儒家概念的系统变构
 二、儒家典籍:文本误读与修辞重构
 (一)儒家典籍的文本误读
 (二)儒家典籍的认知重构
 三、儒家思想:修辞认知与幻象建构
 (一)儒家思想的修辞认知
 (二)儒学幻象的形式建构
 (三) 儒学幻象的内容建构
 本章结语 幻象建构:“儒教”认知的修辞动力
 
 第五章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关键词“黑暗”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一、“中国历史”的文本重构:历史的文本性与修辞策略
 (一)“中国历史”的合法性质疑
 (二) “中国历史”的文本重构策略
 (三) “中国历史”的主题文本建构
 (四)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客体历史的文本建构
 二、“中国历史”的幻象建构:历史的修辞性与呈现视域
 (一)“血腥暴力”:中国文明的历史幻象
 (二)“黑暗专制”:宫廷政治的历史幻象
 (三)“官贪民愚”:中国社会的历史幻象
 (四)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客体历史的幻象建构
 三、“中国历史”的他者建构:历史的客体性与认知意图
 (一)“中国历史”的客体性建构
 (二)“中国历史”的他者性建构
 (三) “西方文化”的主体性建构
 (四)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异类他者”的修辞建构
 本章结语 西方文化的历史主体性建构
 
 第六章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语言”:关键词“巴别塔”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一、语音认知:中国语言的“西方起源”之幻象建构
 (一)希伯来语与汉语的语源追溯与语音比较
 (二)盖尔语与中国语言的语源追溯与语音比较
 (三)艾约瑟与比较语言学:研究预设与类推逻辑
 (四)中西语言的“语音同源”之幻象建构
 二、形态认知:中国文化的“西方起源”之幻象建构
 (一)汉字解析:中国文化的“西方起源”之幻象建构
 (二) 谚语认知:西方批判与基督教利用
 (三)方言认知:语言“巴别塔”的建构努力
 (四)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之幻象建构
 三、罗马拼音方案:中国语言的“形式西化”之建构策略
 (一)方言罗马字的创制
 (二)汉字罗马化的动力
 (三)语言形式的同化目标
 本章结语 西方文化的语言主体性建构
 
 结语
 一、跨文化传播:如何言说?言说什么?谁在言说?
 (一)跨文化传播:如何言说?
 (二)跨文化传播:言说什么?
 (三)跨文化传播:谁在言说?
 二、跨文化传播话语:语义变异与认知建构
 (一)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
 (二)传播话语的认知建构
 (三)传播话语的主体性建构
 三、跨文化传播文本:文体选择与修辞建构
 (一)跨文化传播文本的文体选择
 (二)跨文化传播文本的修辞建构
 四、跨文化传播主体:视域改造与精神重构
 (一)异域认知中的视域改造
 (二)视域融合中的精神重构
 五、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批评与阐释路径
 
 附录:《教务杂志》相关主题研究文本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