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beNature 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等
 | 
              
                |  | 
              
                |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 出版年:2022年08月 | 
              
              
                | コード:482290        284p  23cm  ISBN/ISSN   9789863847588 | 
              
                |  |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 
              
                |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目錄
 推薦序惡地譜出臺灣不可或缺的地方誌     林俊全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1.快速造山的見證
 ◎西南泥岩惡地:臺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燕巢
 ◎臺東利吉惡地  ◎苗栗火炎山礫岩惡地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美洲  ◎歐洲  ◎紐西蘭
 3.西南惡地地景多樣性
 ◎月世界家族 ◎泥火山 ◎多元地貌 ◎斷層交會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淺山水鏡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何處是聚落
 2.族群行跡
 ◎墾荒:遷徙路徑與生活變貌  ◎歷史治理與民風流韻
 3.山水間的拚搏與治理
 ◎扭轉天時的水資源工程  ◎戰後:臺灣第一阿公店水庫和二仁灌溉計畫
 ◎治水治山的重擔  ◎刻苦年代的勞動  ◎山林管制的美麗與憂愁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土地的出產
 ◎拾穗——稻米、番薯、甘蔗田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2.二仁溪農業——與水共生的美好年代
 3.徜徉惡地的牲畜
 4.惡地傳統作物的再現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庇蔭生靈的惡地衛兵——惡地植物
 ◎嚴苛的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汰出高耐壓植物  ◎刺竹的生存策略
 ◎繽紛喧鬧的林下世界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蟹榮則共榮,蟹亡則具亡
 3.隱身草海的夜空霸主——東方草鴞
 ◎山貓、怪鳥、猴面鷹——那些常民生活記憶  ◎是否會再回來?
 4.惡山惡水的隱士桃花源
 
 Part VI狼煙與轉機
 1.風雨中的尋根
 ◎家鄉的樣子  ◎可寧衛震撼  ◎壞事情是好事情——公民科學開始扎根
 ◎穿山甲媽媽以及動物們的激勵  ◎我們特別嗎?  ◎拔管行動
 
 2.翻轉惡地
 ◎人與環境永續共存的新可能──地質公園  ◎在地夥伴關係的傳承與年輕化
 ◎不斷侵蝕、不斷隆起──擁有造山性格的人、生物與土地
 
 結語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誌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