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仕学之间: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研究
黄漫远
|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2年06月 |
コード:480976 296p 24cm ISBN/ISSN 9787522700670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以“传统知识人”为向度,将清末书院生徒置于三层相互交织的历史语境,进行综合考察:一是清末社会“大变局”的宏观环境;二是清末科举制度与学术发展趋向的中观环境;三是清末书院改制与停废的微观环境,注意从独立精神活动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视角,利用课作、日记、笔记、书信、回忆录、自订年谱等诸多私人化记录的梳理,结合官书史料,在回答清末书院生徒“从何而来”“缘何而聚”和“将去何处”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清末书院生徒在入院前、肄业时、离院后三个阶段的心态行为、出处进退,展示清末民初传统知识人身处“仕学之间”“新旧之间”的处境立场与精神风貌,从特定角度分析传统知识人逐渐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的出现这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特征的历史进程以及近代社会过渡转型的历史特征。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既有研究 三 思路与内容 四 资料说明 上编 从何而来 第一章 清代书院与书院教育 第一节 书院与书院教育 第二节 清代书院政策与书院发展 第三节 同治光绪时期书院的特点 第四节 传统书院的“落幕”:书院改制与废止 第二章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生徒与书院生徒 第二节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的数量 一 清末书院数量和各级书院员额 二 官学学额、乡试定额与书院员额 第三节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的构成 一 入院前科名 二 入院前学缘 三 地理来源 第四节 清末书院生徒的取录与迁转 一 取录:举业能力与治学能力 二 迁转:院际迁转与向上迁转 本编小结 中编 缘何而聚 第三章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与举业 第一节 以举业为尚的生徒群体 一 科名与科举书院的地理分布 二 科名炽盛:应元书院生徒群体 第二节 课作中的举业 一 生徒叶昌炽的举业历程 二 《紫阳书院课艺》中的叶昌炽课作 三 叶昌炽冷宦生涯中的学术坚守 第三节 社会活动中的举业 一 清末莲池书院 二 莲池生徒清末民初任职情况 三 莲池社交圈:以“仕”为基础的构建 四 《吴门弟子集》的学术水平 第四章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与治学 第一节 以治学为尚的生徒群体 一 清末学术人物与书院 二 治学有声:经训生徒群体 第二节 课作中的治学 一 生徒唐文治的治学历程 二 《南菁讲舍文集》中的唐文治课作 三 唐文治的科场仕途之路 第三节 社会活动中的治学 一 清末江宁府诸书院 二 金陵学术圈:以“学”为基础的构建 三 金陵学术圈交游图景:莫愁湖燕集与生徒冯煦的交游网络 四 江宁诸书院生徒的科场成绩 第五章 清末书院生徒的收入待遇 第一节 清末传统知识人治生方式 一 游幕成主流之选 二 被动参与商业活动 三 处馆教学仍受欢迎 第二节 书院生徒的资助待遇 第三节 书院生徒的奖励待遇 第四节 生徒资奖经费获取与行为不端 一 生徒的家庭经济状况 二 治生于书院:仕与学的共同指向 三 生徒资奖经费获取中的行为不端 本编小结 下编 将去何处 第六章 群体讨论:出路选择的多重面向 第一节 为官:举业活动的最终指向 一 举业活动的“胜利者” 二 佐幕:游走于仕、学之间 第二节 为师:治学活动的继续或终结 一 传承学术的书院教师 二 远离治学的基层教官、塾师 第三节 参与新式教育:举业与治学在民初的延续 一 经正书院生徒群体的留日之路 二 从书院生徒到学堂生的南菁诸子 三 兴学育才:仕学之间的近代选择 第七章 个案讨论:生徒蒋维乔的职业选择 第一节 家庭背景 第二节 教育背景 第三节 职业选择与经历 第四节 职业生涯和职业价值观 本编小结 结语 清末书院生徒群体——透视晚近中国的新鲜视角 一 科举、学术场域中的书院生徒 二 仕与学的两难和两全 三 甲午、庚子之际的两湖书院生徒 四 写在科举停废和近代学术兴起之后 附录 清末生徒书院肄业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