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尼语、马来语、菲律宾语、芒语、岱-侬语、越南泰语等11种语言为代表,对东南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特点、历史层次、来源及其在东南亚语言中的演变发展,探讨汉语借词对东南亚语言的影响。全书由11章组成。第一至第八章对中古汉语语音与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语音进行了纵向的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专门讨论了越南语汉语借词的文白异读现象。第十章探讨了东南亚语言汉语借词的来源。第十一章从词义的发展(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比喻义的增加)、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褒化和贬化)、造词上的创新、语法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展现汉语借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发展。 目录 总序(蒋绍愚) 序言(蒋绍愚)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2 研究回顾 1.3 本书的定义、分类、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4 本书框架 1.5 语料范围 第二章 先秦至清代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1 先秦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2 西汉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3 东汉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5 唐五代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6 宋代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7 元明时期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2.8 清代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况 第三章 汉语双及物构式历时演变特点 3.1 句式构成的演变特点 3.2 双及物动词演变特点 3.3 宾语演变特点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双及物构式句式交替的影响因素 4.1 句式结构历时演变脉络对句式交替的影响 4.2 动词语义对句式交替的影响 4.3 句法语义因素对句式交替的影响 4.4 语用认知原则对句式交替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类型学视角下汉语双及物构式研究 5.1 双及物构式的编码特征 5.2 双及物构式的基本配置和表现特征 5.3 双及物构式中的词汇变化 5.4 认知网络与语义地图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书所解决的问题 6.2 本书主要结论 6.3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类型学研究网络库 附录 后记 专家评审意见(一) 专家评审意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