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は、「両岸」すなわち大陸中国と台湾における中国近代史学界の共同研究によって編まれた「新しい中国近代史」。晩清巻(上下)と民国巻(上下)の全4冊構成。本書はその民国巻。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に参加した学者は57名。その一部は下記の通り(姓氏ピンイン順)
 晚清卷:蔡樂蘇、崔志海、戴鞍鋼、郭衛東、黃克武、姜濤、雷頤、李長莉、李細珠、李育民、廖敏淑、林滿紅、林文仁、劉石吉、羅志田、馬勇、潘光哲、桑兵、沈松僑、史建雲、王先明、吳義雄、夏春濤、熊月之、許雪姬、張啟雄、朱英等。
 民國卷:步平、陳進金、陳謙平、馮筱才、黃道炫、黃自進、金以林、李培德、廖大偉、林美莉、林桶法、劉維開、邵銘煌、唐啟華、陶飛亞、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吳景平、吳翎君、謝國興、忻平、楊奎松、楊天宏、楊維真、張瑞德、章清、鄭大華、鄭會欣、卓遵宏等。
 目錄序一  王建朗 /  I
 序二  黃克武 /  XIII
 
 【上冊】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與大業績  001
 一 大風暴的偶然與必然  002
 二 革命的情勢與理性的革命  011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現代性  025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亂」與「治」  041
 一 制度建構:根本法的炮製與「法統」之爭  041
 二 取捨變化:國會及政黨的建構與解構  053
 三 重心失卻:北洋軍政體系的解構與重建  064
 四 分合訴求:地方與中央的治權之爭  074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敗  085
 一 北洋時期的外交  086
 二 北洋政府修約交涉與成果  102
 第四章 訓政框架下的國民政府  117
 一 訓政體制的建立  118
 二 中央制度的演變  125
 三 黨政關係的發展  139
 四 從訓政到憲政  147
 第五章 國民黨的派系與內爭  159
 一 國民黨派系的結構特點  159
 二 北伐前國民黨的地域性  164
 三 黨治與派系:繼承權的正統之爭  171
 四 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角逐  180
 五 派系黨化:蔣介石領袖地位的鞏固  189
 第六章 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  203
 一 黃埔建軍  204
 二 軍隊政治工作  205
 三 最高統帥  209
 四 高級軍官  210
 五 中下級軍官  220
 六 士兵  228
 七 情報  232
 八 部隊訓練  236
 九 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  238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層動員: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參與機制  245
 一 群眾的號召與動員  246
 二 政治生態環境  250
 三 農運講習所與特派員機制  256
 四 鄉土社會的多元分化與農運的複雜面相  260
 五 血緣與地緣:阻力亦助力  263
 六 鄉村權勢爭奪與鬥爭性動員  268
 七 從「運動」群眾到群眾「運動」  275
 第八章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源流  279
 一 地權的悖論  280
 二 公田問題  287
 三 農民負擔與農民生活  292
 四 命源流的可能解說  301
 第九章 國共分合的背景、經過與原因  311
 一 國共分合的背景  311
 二 早期國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314
 三 中共階級革命的嚴重挫折  323
 四 抗戰中國共兩黨的再度較量  331
 五 戰後國共命運轉換的內外因素  337
 六 國共分合的內外動因與結局  346
 第十章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  349
 一 從友變敵  350
 二 反共撫日  366
 三 聯共反日  371
 第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381
 一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與中國的局部抗戰  382
 二 日本擴大侵略與中國的全面抗戰  394
 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融合  408
 四 戰後審判及戰後問題的處理  417
 第十二章 戰時外交: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  423
 一 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423
 二 反軸心國政策的明晰與推動美英援華制日  430
 三 大國地位的爭取與確立  440
 四 戰後版圖的構想與實踐  447
 第十三章 汪精衛政權登場與落幕  459
 一 惡鄰入侵 製造異形組織  459
 二 抗戰洪潮中的暗濤  461
 三 汪精衛逆流而行  464
 四 陷「都」重見「國民政府」  472
 五 汪記政權坐困愁城  479
 六 樹倒猢猻散  484
 第十四章 國民黨統治的衰頹  499
 一 「行憲」引發的政治亂局  499
 二 幣改造成的經濟崩潰  509
 三 決定性的淮海(徐蚌)會戰  520
 第十五章 國民黨大陸統治的瓦解及其退臺  537
 一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緣由  537
 二 黃金與重要文物遷臺  557
 三 撤退來臺及重起爐灶  566
 
 【下冊】
 第十六章 善後大借款析論:民國財政的奠基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581
 一 借款為立國之本  582
 二 突破網羅的中外攻防  588
 三 現實困境與歷史記憶的疊合  593
 四 民族情緒之挑起  597
 五 各有所得的賽局  601
 第十七章 從銀元到法幣:民國幣制演進  609
 一 銀元時代的降臨:廢兩改元  609
 二 白銀危機與法幣制度的建立  618
 三 法幣盛極而衰終至崩潰  628
 四 法幣制度的歷史地位  638
 第十八章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以官商互動為中心  643
 一 晚清近代銀行業的興起  643
 二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銀行業的發展  651
 三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銀行業的新動向  659
 四 抗戰時期及戰後銀行業的國家資本化  667
 第十九章 階級和職業:
 1930—1940年代上海銀行界的政治和經濟動態  677
 一 上海銀行界研究概論  677
 二 1930年代上海銀行業職員階級的形成  679
 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機風氣與社會問題  684
 四 上海銀行職員的舞弊問題和解決方法  687
 五 中國共產黨對上海銀行界的統戰  693
 六 1949年後國民黨對在港上海銀行家的控制  703
 七 國共之爭中的上海銀行界  708
 第二十章 官僚資本與「官辦商行」  711
 一 「官僚資本」溯源  711
 二 官僚資本的發生和發展  712
 三 官僚資本成為眾矢之的  719
 四 國家資本抑或官僚資本  726
 五 「官辦商行」的個案研究  733
 六 「官辦商行」的特點  736
 七 官僚資本研究概論  746
 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考察  749
 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性  750
 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議題  755
 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之評析  776
 第二十二章 黨國體制肇建與商民運動之興衰  779
 一 國民黨改組與商民運動的發起  780
 二 商民運動與國共勢力的競爭  789
 三 商民運動的發展及其內部問題  796
 四 商民協會被取消與商民運動的中止  803
 第二十三章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  813
 一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813
 二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成效  821
 三 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評價  841
 第二十四章 尋找富強之路: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觀察  855
 一 近代中國教育的演進  855
 二 傳統與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  857
 三 啟蒙與救亡:民國初年的新思潮  864
 四 控制與建設:抗戰前的黨化教育  871
 五 堅持與對抗:戰時教育及其爭論  882
 第二十五章 由「學戰」到「思想戰」:民國時期的思想與學術  891
 一 由「學戰」到「思想戰」:「思想界」具有的象徵意義  893
 二 書局‧報章與大學:思想學術的載體  902
 三 遊走於新式傳播媒介:讀書人的「生意經」  909
 四 政治‧思想‧學術  914
 五 民國思想與學術流變之餘論  921
 第二十六章 信仰與社會:民國時期的宗教變動  925
 一 民國初期的宗教格局  925
 二 從神道設教到信仰自由  929
 三 新思潮與宗教:非宗教運動與非基運動  931
 四 政黨與宗教  935
 五 宗教自身的變革  944
 六 宗教的社會影響  964
 第二十七章 現代性與民國城市日常生活  967
 一 城市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967
 二 民國市政的近代化  972
 三 民國城市日常消費  980
 四 民國的城市社會問題  987
 五 民國城市的精神世界  993
 第二十八章 民國時期的邊海疆交涉  1003
 一 辛亥革命與多民族國民國家的認同  1003
 二 北京政府維繫疆域的艱難努力  1006
 三 國民政府時期的邊疆動盪與危機  1016
 四 雅爾達密約與戰後中國版圖的確定  1021
 五 中緬邊境交涉  1027
 六 南海諸島主權之回歸  1035
 第二十九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雙重奏——以雲南為例  1047
 一 雲南與中央關係的演進  1047
 二 翊贊中央:蔡鍔時期(1911—1913)  1049
 三 獨立競逐:唐繼堯時期(1913—1927)  1054
 四 羈縻控制:龍雲時期(1928—1945)  1062
 五 決裂終結:盧漢時期(1945—1949)  1075
 六 雲南所見之央地關係的意義  1076
 第三十章 祖國去來:日本統治與光復初期臺灣人的兩岸往來  1079
 一 臺灣人往來兩岸的歷史背景  1079
 二 殖民體驗與祖國想像  1082
 三 來去祖國:知識分子的經歷與體悟  1089
 四 重回祖國懷抱:期待、實踐與挫折  1099
 參考文獻  1111
 人名索引  1169
 後  記  1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