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中、港、臺、日等地學者研究中日《詩經》學的論文,分別論述、比較日本室町時代到昭和時代日本學者研究《詩經》與中國研究的情況,是目前學界未曾有的研究成果,此為本書之所以重要之所在。其目的在於希望透過《中日詩經學比較研究》的出版,能促進經學比較研究的國際化,將來有更多與各經相關的國際間比較研究成果的產生。 目次 導言 (張文朝) 1 《詩經》與日本年號 (水上雅晴) 15 鈔本和刻本的消長與融合――以《毛詩》經注文本衍化為核心 (孫巧智) 43 論中村惕齋《筆記詩集傳》對朱熹的繼承與發展――以「興」體詩為中心 (史甄陶) 89 朱熹「淫詩」理論中、日接受之比較 (張万民) 119 太宰春臺《朱氏詩傳膏肓》之思想主旨探論 (姜龍翔) 163 西山元文《詩經考》「二〈南〉」詩解駁「朱熹說」綜述 (馮曉庭) 213 中井履軒的《詩經》解釋及其對朱熹《詩經》學的批判性繼承 (田世民) 251 八田華陽《詩經古義解》初探 (張書豪) 297 日尾荊山《毛詩諸說》與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之關係 (張政偉、八百谷晃義) 331 翁方綱之斷章取義說的性格以及其《詩經》學史上的位置 (種村和史) 353 論《毛詩注疏校勘記》對《七經孟子考文》之去取 (張億) 389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解詁舉隅――與中國說《詩》者的對話 (李雄溪) 435 諸橋轍次《詩經研究》與謝无量之盜譯、抄襲及其影響 (張文朝) 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