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上、下
                /中國近代史研究叢書 王建朗 黃克武
 | 
              
                |  | 
              
                |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 
              
              
                | 出版年:2021年10月 | 
              
              
                | コード:473669        1139p  23cm  ISBN/ISSN   9789860643053 | 
              
                |  |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 
              
                | 両岸三地(中国、台湾、香港)の近代史研究者が共同編纂した中国近代通史(1840-1949)。主編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黄克武。総勢57名の近代史研究者が執筆を担当。中国近代史の重要問題に焦点を当て、1980年代以降の新たな研究成果を全面的かつ系統的に提示している。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に参加した学者は57名。その一部は下記の通り(姓氏ピンイン順)
 晚清卷:蔡樂蘇、崔志海、戴鞍鋼、郭衛東、黃克武、姜濤、雷頤、李長莉、李細珠、李育民、廖敏淑、林滿紅、林文仁、劉石吉、羅志田、馬勇、潘光哲、桑兵、沈松僑、史建雲、王先明、吳義雄、夏春濤、熊月之、許雪姬、張啟雄、朱英等。
 民國卷:步平、陳進金、陳謙平、馮筱才、黃道炫、黃自進、金以林、李培德、廖大偉、林美莉、林桶法、劉維開、邵銘煌、唐啟華、陶飛亞、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吳景平、吳翎君、謝國興、忻平、楊奎松、楊天宏、楊維真、張瑞德、章清、鄭大華、鄭會欣、卓遵宏等。
 
 【上冊】
 第一章 清代通商與外政制度
 一 通商與外政制度的概念意義
 二 互市:清代的通商制度
 三 清代的外政秩序:以通商公文書往來與涉外司法裁判為中心
 第二章 十九世紀前期中西關系的演變
 一 中西貿易及其體制
 二 經濟、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三 從對抗走向戰爭
 第三章 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
 一 戰爭的醞釀:茶葉、白銀、鴉片
 二 戰爭的進程:占領土地及其他
 三 戰爭的結果:從外到內的變化
 第四章 條約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
 一 條約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二 條約制度的主要內容:行使「准統治權」的特權制度
 三 清政府的認識與應對
 四 條約制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變形
 第五章 中華宗藩體系的挫敗與轉型
 一 西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二 東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三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糾葛
 四 宗藩體制的崩解與轉型
 五 轉型后中華國際體系內部的原理矛盾
 第六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敗亡
 一 太平天國的興起
 二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對峙
 三 太平天國的敗亡
 第七章 洋務運動與早期現代化
 一 動因與環境
 二 推進與成效
 三 阻力與困頓
 第八章 派系分合與晚清政局
 一 咸同交替與派系新局的形成
 二 派系之爭與政務影響的深化
 三 「帝后黨爭」浮現與派系分合的激化
 四 滿洲親貴集團的掙扎與清末派系的殘貌
 第九章 從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
 一 甲午戰爭及其深度影響
 二 變法訴求步步升級
 三 明定國是急行新政
 四 陰影下的困局與悲劇
 第十章 義和團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
 一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國際國內背景
 二 從拳到團:清廷對民間結社的利用
 三 義和團轉戰京津
 四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五 《辛丑條約》:中國的低谷與起點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與清朝覆滅
 一 清末新政改革綱領的制定
 二 1901—1905年的新政改革
 三 1906—1908年:政治改革的啟動
 四 1909—1911年: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改革
 五 新政改革與清朝的覆滅
 第十二章 立憲運動與民間憲政訴求
 一 立憲派與立憲思潮
 二 立憲政團紛起
 三 立憲派參與議政
 四 國會請願風潮
 五 立憲陷入絕境
 第十三章 帝制面臨的挑戰:新政的制度困境和倫理轉換
 一 近代權勢結構的轉變
 二 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態
 三 自上而下的立憲
 四 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五 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緊張
 ……
 【下冊】
 第十四章   現代經濟的起步:晚清的經濟發展
 一   貿易發展及其影響
 二   工業發展及其影響
 三   農業發展及其影響
 四   雙元經濟問題
 第十五章   悸動的農村與農民
 一   農民的經濟生活
 二   異軍突起的鄉村工業
 三   發育中的要素市場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初的收回利權運動
 一   收回利權運動的興起
 二   收回利權運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
 三   收回利權運動的若干案例
 四   收回利權運動的影響、作用及相關問題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與社會
 一   清中葉以降的人口統計與估計
 二   人口結構及其變遷
 第十八章   大變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貨流行與生活啟蒙
 一   洋貨初銷、流行與普及
 二   洋貨流行對消費方式的影響
 三   洋貨符號意義的演變
 第十九章   晚清士紳階層的結構性變動
 一   鄉土權威:士紳的地位與角色
 二   從保甲到團練:晚清士紳地位的變動
 三   流動與分化:士紳與晚清社會結構的變動
 四   權紳化趨向:士紳與晚清的制度變遷
 第二十章   中西學之爭:從科舉、學校到學堂
 一   教育與「教」、「育」
 二   學堂與學校
 三   新學制系統的建立
 四   納科舉於學堂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與塞防之爭
 一   海防與塞防之爭產生的背景
 二   海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三   塞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四   對塞防與海防論爭之評議
 第二十二章   「過渡時代」的脈動:晚清思想發展之軌跡
 一   傳統的內變:從「理與勢」到「體與用」
 二   進化論與新宇宙觀
 三   以太、心力與個人崛起
 四   經學的解構與建構
 五   精神困境與宗教渴望
 六   重建政治正當性:權威與權力的衝突
 七   「過渡時代」的思想啟示
 第二十三章   天下、國家與價值重構:啟蒙的歷程
 一   「天下」的破滅
 二   國家觀念:從身分到契約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與國家:晚清的國族想像
 一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二   民族主義下的國族想像
 三   黃帝子孫—作為族群共同體的中國
 四   保教保國—作為文化共同體的中國
 五   五族共和—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中國
 第二十五章   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
 一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思想界的起步
 二   《大英國志》、蔣敦復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現實意涵
 三   「法國例證」的導入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躍進
 四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意義
 第二十六章   譯書與西學東漸
 一   西學東漸浪潮日湧日激
 二   不同傳播機構各擅勝場
 三   西學傳播之反應與影響
 第二十七章   晚清臺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
 一   開港後臺灣的經濟變遷
 二   晚清臺灣的社會變遷
 三   割讓前臺灣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