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性别差异与大学生初次就业
荆晅
|
|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2019年12月 |
コード:461303 246p 24cm ISBN/ISSN 9787508762753 |
|
|
|
在庫無し
現在、弊社に在庫がございません。海外からの取り寄せとなります。
|
|
|
|
|
本书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一个分析大学生初次就业性别差异的“机会-质量”二维框架。并以南京市大学生为样本,从毕业生就业搜寻、专业匹配和就业起薪(行业、单位、岗位)三个视角,深入考察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原因。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的新需求和新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就业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挑战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内部环境 二、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新使命 一、信息社会就业研究范式的危机与重构 二、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多维研究视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就业性别差异:概念、理论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就业与初次就业 二、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 第二节 理论研究中的就业性别差异 一、就业结果差异的三重理论视角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三、就业性别差异的衡量 第三节 基于“机会-质量”的二维分析框架 一、就业过程的研究视角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与机会:工作搜寻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的指标演进与政策变迁 一、大学生就业的指标演进 二、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变迁 第二节 工作搜寻性别差异的理论依据 一、工作搜寻时间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二、工作搜寻成果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第三节 工作搜寻时间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结果分析 第四节 工作搜寻成果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隐秘的歧视: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一节 就业结果性别差异的理论依据 一、初次就业起薪性别差异分析 二、初次就业国有部门进入性别差异分析 三、初次就业专业匹配性别差异分析 第二节 起薪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统计描述分析 二、计量模型 三、结果分析 四、进一步讨论 第三节 不同部门进入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计量模型与统计描述 二、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专业匹配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专业匹配现状 二、计量模型 三、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追根溯源:大学生初次就业性别公平的障碍 第一节 传统观念演进下的现代认知变化 一、传统就业观念及其表现 二、就业观念的演进路径 三、认知畸变:就业观念的时代适应性 第二节 公平就业保障系统的制度性障碍 一、公平就业保障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二、就业性别保护法制的缺失 三、就业市场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供需关系视角下的高校培养能力保障 一、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构性困境 二、就业服务的信息与能力危机 三、与其他主体间的协调性障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他山之石: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境外比较 第一节 英美 一、英国 二、美国 第二节 日韩 一、日本 二、韩国 第三节 中国港澳台地区 一、中国香港 二、中国澳门 三、中国台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平等之路:大学生初次就业保障体系构建 第一节 消除性别歧视:保障体系的多要素之维 一、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分散化影响因素 二、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性别要素与体系结构 第二节 体现性别差异:保障体系的建构重点 一、六大主体的保障功能与性别意识 二、四大机制的过程保障与性别公平 第三节 凸显就业公平:保障体系的系统协助 一、全程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二、多方协同对接就业需求 三、精准服务增加就业机会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初次就业情况调查 附录2 国务院及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颁发就业政策文本后置性特征描述(1990-2018) 参考文献 后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