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从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对于诗人群的研究,重点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这种关系下进行的诗歌创作,将诗人置于具体的时空当中,考察其与周围的人及环境产生的联系,而非孤立地静态地描述诗人个体与作品。著作从地域文学的角度立论,探讨宋代湖湘文学的独有特色,上编通过隐士、僧人、学者、迁客等不同身份类型的诗人群体对湖湘的书写来展示宋人笔下的湖湘,下编从“潇湘八景”、“潇湘意象”、“潇湘石刻”三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层面来考察宋诗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对地方石刻文献的特别关注。本著通过对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实地考察与文本整理,获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许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贵文献。著作在具体的研究当中,选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阳岩、澹岩为重点研究对象,逐一进行探讨。作者并非将石刻当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过石刻去发掘刻石之人的经历与故事,呈现出一个传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目录绪论
 一 定义与辨析
 二 借鉴与反思
 三 思路与方法
 四 对象与范围
 上编 地域诗人群体
 第一章 宋代湖湘地理与诗人概述
 第一节 宋代湖湘概况
 一 湖湘自然地理
 二 湖湘人文传统
 三 宋代湖湘书院设置
 第二节 宋代湖湘诗人概述
 一 宋代湖湘诗人籍贯与寓湘分布
 二 宋代湖湘诗人的身份类型及特点
 第二章 隐士湖湘:以衡山廖氏兄弟为中心的隐士诗人群为例
 第一节 廖凝的隐居生活及交游创作
 第二节 以廖融为中心的衡山隐士诗人群的交游与创作
 第三节 宋初衡山隐士诗人群出现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僧人湖湘:以惠洪在湘中的交往唱和为例
 第一节 以惠洪为中心的湖湘诗僧群
 一 惠洪居湘生活轨迹
 二 元符三年至崇宁三年以惠洪为中心的诗僧群
 三 政和八年至宣和七年以惠洪为中心的诗僧群
 第二节 惠洪在湘中与士大夫的诗歌往来
 一 惠洪与陈罐在湘中的诗歌往来
 二 惠洪与黄庭坚在湘中的诗歌往来
 三 惠洪与其他文人在湘中的诗歌往来
 第四章 学者湖湘:以张拭为中心的长沙文人群为例
 第一节 张拭的居湘生活轨迹与日常交游
 一 张拭居湘生活轨迹
 二 以张拭为中心的长沙文人群的形成
 三 长沙文入主要的交游酬唱方式
 四 张拭与其弟张杓的酬唱
 五 张拭与其他学人的酬唱
 第二节 张拭与张孝祥等长沙士人的笋诗唱和
 一 长沙士人的“笋脯之交”
 二 食笋诗:宋人对唐人诗歌主题的开拓
 第三节 张拭与朱熹和林用中的交游唱和:以《南岳倡酬集》为中心
 一 张拭与朱熹和林用中的交往
 二 踏雪游山与诗歌酬唱
 三 《南岳倡酬集》补考
 四 《南岳倡酬集》诗论
 第五章 迁客湖湘:以魏了翁在靖州舆来往士子的交往为例
 第一节 魏了翁的谪靖心态与作为
 第二节 魏了翁在靖州的交游与创作
 下编 地域文化形象
 第六章 潇湘八景与湖湘自然风景
 第一节 宋迪首作“潇湘八景图”
 一 宋迪与“潇湘八景图”
 二 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并序》考辨
 第二节 惠洪及其他宋人的“潇湘八景”书写
 一 作为“有声画”的惠洪八景诗
 二 宋人“潇湘八景”同题诗歌的异趣性
 第三节 “潇湘”与“八景”意义内涵的来源及衍化
 一 “潇湘”意义内涵的渊源与演变
 二 “八景”意义内涵的渊源
 三 “潇湘八景”的泛化与俗化
 第七章 潇湘传统人文意象与历史人文景观
 第一节 湘妃与帝舜意象系统
 一 湘妃与帝舜意象的起源
 二 宋人诗歌当中的湘妃、帝舜意象及其子意象
 第二节 宋代湖湘诗歌当中屈贾与柳子意象贬谪意义的弱化
 一 屈原、贾谊与柳宗元谪湘事略概说
 二 宋代湖湘诗歌中屈贾意象迁客怨愤内涵的弱化
 三 宋代湖湘诗歌中的柳子意象贬谪内涵的回避
 第三节 渔父与桃源意象
 一 渔父意象的缘起及其在宋代湖湘诗歌中的特点
 二 桃源意象的缘起及其在宋代湖湘诗歌中的特点
 第八章 潇湘石刻与人文景观的宋代延伸
 第一节 主题多元的浯溪
 一 浯溪诗刻的多主题呈现:以苏门学士诗歌为例
 二 石头上的“诗史”:宋代浯溪诗刻咏史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追慕前贤的朝阳岩
 一 朝阳岩其名其景及人文主题
 二 朝阳岩石刻与宋刻
 三 朝阳岩诗刻具论
 第三节 绝尘世外的澹山岩
 一 澹岩其名其景及人文主题
 二 澹岩石刻与宋刻
 三 澹岩诗刻具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